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青年報》: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國資是否“賤賣”讓競爭決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1日 11: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者按:過去一段時間,徐工收購案讓兩個人名噪一時:一個是接連拋出46篇博客指出該並購案涉嫌“國資賤賣”的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另一個,就是處於漩渦之中的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而巧合的是,王民和向文波兩人都入選了央視年度經濟人物評選的50位候選人名單。

  “徐工是否被賤賣,需要國家産業部門説了才算,這是個標準問題。”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對記者表示,國有企業為改制引入國際財務投資人,其價格最終“只有通過競爭才能解決問題”,而不了解交易過程的真實情況,輕易給一個主觀判斷是“非理性的”。

  在杭州舉行的央視“東部之夜”評選晚會現場,王民對記者表示,在徐工並購案全民討論過程中,他始終沒見過向文波本人,而這次評選很可能為他們提供直接面對面的機會。

  徐工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機械製造商、年銷售收入200億元的大型國企。為了實現“改制”和打入國際市場,徐工集團計劃出讓85%的股權給國際私募投資基金凱雷。這則並購曾被輿論描述為一場“黑盒子”裏的交易。而作為業內競爭對手,民企三一重工的總裁向文波指責這樁交易是賤賣國有資産,並成為民族品牌淪陷的開端。

  王民回應稱,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2000家企業爭搶1000億規模的盤子”,典型的“小、散、亂”格局,大多數企業陷入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殘酷競爭中。作為行業“排頭兵”,徐工集團要從規模型走向質量效益型,“要讓我的企業跨洋越海,走出程式化,走科技創新的路子”,引入國際投資者是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

  事實上,徐工改制過程中,早期也曾與國內民營資本洽談過合作,但沒談攏。這家企業就是後來在股市上兵敗如山倒的德隆集團。徐工由此對民營資本存有了戒心。2006年,向文波的博客引發了徐工改制的大討論,期間也有兩家大型央企向徐工伸出橄欖枝,但對於著力於“改變企業運行機制”的王民來説,他不太相信國企能帶來多少新鮮血液。

  “我不能夜郎自大,我有憂患意識,我在工程機械行業工作35年,我要把徐工做長久,這是我的責任。”他説,因此,徐工改制夥伴選擇的天平自然傾向外資。

  “怎麼走出新路,循規蹈矩地走是走,創新式地走也是走,對於戰略性改組和調整,一定是要開放式的。只要自己有控制力,這條路一定要走。”王民對記者説。

  幾輪淘汰之後,凱雷勝出,獲得“優先談判者”機會。當時摩根的報價比凱雷高0.16億美元。不過,在“保持核心團隊的相對穩定、保持徐工品牌不變”等條款、以及徐工改制後的投資項目上,摩根與徐工沒有達成共識,最終沒被徐工選中。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信息,一開始向文波曾要拿8億元買我們85%的股份”。王民説,他和我們都是同行,他也沒有惡意攻擊過我,他是在討論事,但他並不了解真實情況。當時凱雷與徐工簽訂的並購85%股份的價格是30億元。

  不過,後來事情的發展也超過了王民的預料,“徐工並購案”的影響遠遠越過行業,幾乎成為一個人人談論的公共話題。

  今年10月中旬,最初的協議簽訂一年之後,徐工集團與凱雷修訂了協議,凱雷放棄控股徐工機械的計劃,將持股比例從85%下調到50%。

  有媒體認為,是向文波的46篇博客文章扭轉了局面。而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中説:“徐工”交易調整了方案,一個是把股權比例降到了50%,另外價格提高了44%,所以,“我為國家賺了十個億,儘管不算什麼好交易,對我個人來講已經滿意了。”

  王民不同意這種説法。他表示,徐工並購這件事他早就知道不會簡單,因為其時已經有了要自主創新、要自主品牌的氣氛。“當時上報商務部,領導也説(出讓的股份)太多了,能不能讓凱雷讓一點。”

  王民還表示,並購雙方協商調整股比的真正動作發生在2006年5月,此前雙方還補充了針對敵意並購的毒丸計劃。而一個月後,向文波博客事件才引發討論。“並不是向文波的炒作起了作用,我們其實一直在勸説凱雷要學會‘順勢而為’。”

  目前,對於新方案獲批,王民雖然保持樂觀,但仍很謹慎,“沒有最後定論之前還不好説。”他對記者表示,一旦並購獲得通過,徐工的下一步“肯定是啟動上市計劃”。

  如今,新方案可以保證徐工集團相對凱雷有比較強的控制力。“品牌是我們自己的,核心團隊不變,經營上也由我們自己掌握。”王民説,尤其是經歷過各方面的“拷問”後,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以前他做事很低調,不喜歡拋頭露臉,而現在他也在“學著面對媒體”,很多事情只要溝通好了就容易解決。

  央視年度經濟人物評選方認為,無論怎樣,徐工並購案成為2006年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也是近20年來國企改制史中難得一見的高透明度的樣本,改制過程中的每一步、談判交易的每一處細節、協議文本上的每一個字,都被人們拿到“聚光燈下、解剖臺前詳細檢查”。記者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劉慧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