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北方新報》:趙永亮:用道德和愛心書寫財富傳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2日 15:18 來源:

  記者11月19日接到採訪趙永亮的任務時,趙永亮正要乘飛機去考察韓國的農村建設,為他正在建設的扶貧移民新村工程提供參考。趙永亮給記者的第一印像是:個子不高,皮膚有些黑,戴著一副無框眼鏡,説一口地道的鄂爾多斯話,樸實、熱情。

  毅然辭職下海

  趙永亮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庭貧困,他到家鄉的供銷社幹上了趕豬送羊的差事,因為做事認真講誠信,後來被提拔當上了供銷社採購員。不久,他又被調到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的前身伊盟羊絨衫廠,從事原料採購工作,並且很快成為副總經理兼原料部部長。説起這段經歷,趙永亮的自我總結是:“以德為準、誠信做人、認真做事,我給企業做出了貢獻,企業也給了我回報。”

  1988年冬天,疼愛趙永亮的奶奶去世了。當時找不到鼓樂班子搞喪葬儀式,趙永亮只好弄了一套音響,想給奶奶放放哀樂送送行,以表達哀思。可是村裏沒有電,最後趙永亮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用汽車蓄電池帶動音響為奶奶放了一夜的哀樂。當晚,趙永亮長跪在奶奶的靈堂裏,定下了一個奮鬥目標:趙永亮,如果你給村裏通上電,你就是英雄;如果通不了,你就是狗熊!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趙永亮毅然從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副總裁的位置上辭職下海。趙永亮下海經商掙到了第一筆錢——3萬元。他馬上用這3萬元給村裏通了電。説完這段經歷,趙永亮很認真地説:“老天爺其實最公平,企業家心裏想著老百姓,為老百姓做了好事,積了德,老天爺就讓企業家賺到錢,好事做得越多,賺到的錢也越多。”

  以德致富 誠信共贏

  談到如何創造鉅額財富,並且能夠在多元化道路上健康快速地發展,趙永亮説:“企業家要把道德放在第一位,不光想著自己賺錢,也要想著讓別人賺錢,更要想著為社會做貢獻。誠信經營,才會有很多人肯與你合作,才會得到大家的支持,才能賺到很多錢。”正是趙永亮的這一原則,為他鋪平了一條條通往成功的大道。

  1998年的一天,已經是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總裁的趙永亮到破産倒閉的國有企業達拉特旗造紙廠考察。在考察現場,一名工人竟然因為饑餓暈倒了。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幫助下崗工人解決再就業問題,也為了替當地政府排憂解難,趙永亮果斷地兼併了達拉特旗造紙廠。在兼併造紙廠之後,由於原料不足等原因,造紙廠沒有迅速扭虧為盈,因此趙永亮賠了很多錢。在這種情況下,當地政府為了支持造紙廠發展原料基地,制定了一些鼓勵政策,同時還通過銀行給造紙廠發放了260萬元貸款。但是,由於多種原因,這筆貸款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回報,反而全部賠了進去。過了3年,銀行行長找到趙永亮説:“我們知道給你的貸款你全賠了,因為你也沒有掙到錢,所以我們打算把你的貸款給你核銷了,也就是不要了。”沒想到趙永亮回答説:“這不行,既然是貸款,是我借的錢,我就應該按照規矩還錢。雖然我在造紙方面賠了錢,但是我在其他地方還有贏利。所以我一定要還清貸款。我不能讓人在將來看到我還有不還銀行貸款的記錄,這不僅對我的聲譽不好,而且對你們當事人也不好。”説起這件事,趙永亮的一位企業家朋友既敬佩又羨慕地説:“因為趙永亮講道德、講誠信,從不欠銀行的貸款和利息,而且企業的贏利能力特強,所以很多銀行總是追著趙永亮給他發放貸款。”幾年來,通過發展沙産業種植沙柳,以及投入1億元資金對造紙廠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目前達拉特旗造紙廠已經走上了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造紙廠不但擁有年産10萬噸箱板紙的生産能力,而且還成了無污染環保型循環經濟企業的樣板。

  自掏腰包建設扶貧移民新村

  “春天種了一坡,秋天收了一車,最後打了一笸籮,煮了一鍋,吃了一頓,剩的不多”。當趙永亮説出這個順口溜的時候,他的神情顯得異常沉重。多年以來,每到年關趙永亮都要回家鄉達拉特旗鹽店鄉召溝村慰問鄉親們,送上一些現金和食物。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典型的廣種薄收的貧困村,趙永亮深深知道僅憑他一人的微薄之力無法改變鄉親們的生活現狀。如何幫助家鄉的老百姓迅速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是趙永亮長期思考的問題。2004年,在從家鄉去呼市的路上,趙永亮看到達拉特旗鹽店鄉北部有一大片比較平坦的土地,方圓十幾裏沒有村莊。附近的村民告訴他,這裡叫“風乾圪梁”,因風多風大無水而得名。村民説這裡的土質還不錯,就是沒水,只要有水,就可以居住生活。趙永亮諮詢了當地水利部門以及有關水利專家後,決定出資500萬元實施截伏流工程,把十幾裏外的哈什拉川水提水上樑,然後在這裡建設扶貧移民新村。這樣,就可以把家鄉的百姓整村遷移到生存條件較好的扶貧移民新村了。趙永亮把自己的想法向當地政府彙報後,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這樣,趙永亮就自掏腰包開始建設扶貧移民新村。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現在,這個更名為“風水梁”的扶貧移民新村已經投入6800萬元建設資金,平整土地5000畝,完成了哈什拉川到扶貧移民新村的5公里輸水管道截伏流工程,以及水、電、路配套工程。趙永亮在扶貧移民新村建設了28戶高標準獺兔育種、蔬菜育苗基地。基地共有住宅總面積2100平方米、兔舍總面積14000平方米、塑料大棚總面積11188平方米、沼氣池280立方米,修建公路33公里,建設道路兩旁商業樓11棟,總面積3萬平方米。另外建有小型獺兔養殖戶48家,住宅總面積3600平方米,兔舍總面積7200平方米。獺兔養殖戶每戶投資規模為15.8萬元,其中5.8萬元為東達蒙古王集團無償提供,其餘10萬元由東達蒙古王集團提供擔保,通過銀行貸款解決,銀行貸款由養殖戶逐年償還。扶貧移民新村一期工程完工後,可移民2000戶。在扶貧移民新村,趙永亮還規劃建設了利用人糞和兔糞製造沼氣照明、做飯,利用沼雜喂養蚯蚓生産肥料的循環利用設施。這是把人糞和兔糞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徹底解決環境衛生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為趙永亮建設的扶貧移民新村具有完整的産業鏈,能夠實現産業致富,同時具有環保衛生等特點,因此許多參觀過該村的人都把這裡叫做“中國西部第一村”。

  打造百年名企

  目前,趙永亮領導的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有35個成員企業,他們在絨毛加工、房地産開發、路橋建設經營、綠色沙産業和新型農牧業等五大産業並駕齊驅、健康發展。經過十幾年的打拼,趙永亮在今年5月當選為中國十大創業領袖。2006年8月,東達蒙古王集團已經擁有24億元總資産、14億元凈資産、35個成員企業和5800名員工。10年來,趙永亮用於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的捐款已經高達1億元。因為趙永亮心裏裝著老百姓,熱心回報社會,所以社會各界都願意大力支持趙永亮,這種支持對趙永亮和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採訪結束時,趙永亮告訴記者他又有了一個新的目標,那就是把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打造成為一個百年名企。口文/本報記者 楊穎佳

  王文彪:要把沙漠變成綠洲

  王文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1958年9月20日出生在庫布齊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裏。童年時漫天的風沙和難耐的饑餓仍然烙在他記憶中,他從小就夢想著改變家鄉的面貌,讓沙漠變成綠洲。如今,王文彪已經年近半百,成了擁有數十億資産的大企業掌門人。他在庫布齊沙漠苦苦奮鬥了10年,治理了300多萬畝沙漠。

  走進大漠深處

  1988年,王文彪在杭錦旗政府擔任秘書,當時杭錦旗最老的企業——杭錦旗鹽場要關停整頓。為了挽救旗財政收入的這一主要支柱,該旗推出了公開招用承包人的時髦手法。當小鎮上的人們尚在議論紛紛的時候,王文彪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具有挑戰意義的決斷,揭下榜文,拿出了承包方案。當他懷著一腔熱血,迎著漫天風沙,走進大漠深處的鹽場時,他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一排簡易的辦公室十室九空,沒有機器的轟鳴,沒有鼎沸的人聲,有的只是隨風飛揚的沙塵和枯草。

  王文彪還是留下來了。1995年6月8日,杭錦旗鹽場和3戶小型化工廠合併組建了億利化工建材集團,後改為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1999年1月,王文彪組建了內蒙古億利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並且于2000年7月成功上市,直接融資5.2億元。緊接著該公司又與中關村、清華同方等企業通過重組汕頭證券公司,共同發起組建了中關村科技證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21日在北京掛牌,為資本運營尋找更大的平臺。一時間,股市資本機構對“西北軍團”刮目相看,更有人把王文彪戲稱為“西部索羅斯”。

  修築了5條穿沙公路

  在商業上王文彪獲得了成功,但是他一直沒有忘掉兒時的夢想。1997年,王文彪帶領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投入7500萬元打通了聞名遐邇的庫布齊穿沙公路,住在沙漠裏的人們笑開了花,他們從來都不敢想,當年的毛孩子在沙漠裏為人們修出一條公路來。1999~2001年,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在黃河南岸庫布齊沙漠北緣利用沙漠邊緣地帶“五荒”處女地資源,種植以甘草為主的中蒙藥材近200萬畝。為了保住穿沙公路,實現該地區的生態平衡,2000年8月和2001年7月,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兩次投鉅資在穿沙公路兩側播種優質牧草120萬畝。2001年植樹節前,王文彪個人捐款15萬元,帶動集團公司環節以上幹部捐款20萬元,為庫布齊沙漠生態治理和保護母親河行動做出了積極貢獻。10年間,王文彪帶領團隊,在庫布齊沙漠中修築了5條穿沙公路,並且實現了通水、通電,建設了長達242公里的保護黃河的護河林草帶,每年因此減少的傾瀉到黃河中的沙子量以億噸計算。如今,王文彪領導下的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的沙漠生態産業,已經基本實現了沙漠生態生物資源的資本化和産業化。王文彪被業內稱為中國沙産業的領袖級人物。

  兒時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王文彪説,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有很多,包括員工利益,股東、股民和合資夥伴的利益,善待環境等等。近年來,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在治理沙漠生態中效益顯著,而他兒時的夢想也在一點點地變為現實。據了解,目前,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治理沙漠總面積達300多萬畝,可控制面積佔到了整個庫布齊沙漠的一半。也就是説,一個企業包打了半個沙漠,既遏制了沙化,又保護了黃河,還改善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環境。

  近幾年,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實施了大面積的林、草、藥材基地建設,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王文彪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地實現,沙漠也在一點點變成綠洲。沙漠涵養了水源,改善了當地的小氣候,遏制了刮向北京的沙塵暴,阻隔了衝向母親河的泥沙, 切實改變了當地的生存、生活和生産環境。王文彪帶領著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10年耕耘,使庫布齊沙漠形成了一個治沙、綠化、種植、養殖、加工、旅遊一體化的循環産業基地,基本實現了“沙漠綠了,環境好了,農民富了,企業強了”的多贏目標。王文彪常開玩笑説,我們企業不大,但是我們一個小企業卻綠化了一座沙漠,治理了一座沙漠,是了不起的。

  帶動農牧民共同富裕

  一個企業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而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更離不開沙漠周邊的農牧民。農牧民手中最大的資源就是在他們看來沒有開墾價值的荒漠土地的使用權,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擁有一份合理、穩定的收入。如果能夠將手中看來沒有價值的土地使用權置換為一個集團公司的股份,而且能夠從個體遊兵散將轉變成為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的生産工人,實現“鯉魚跳龍門”,那可是不容錯過的好機會。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的工作人員幾乎沒費什麼口舌,就以15%的股份為條件把農牧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權集體打包收購。農牧民心裏有自己的小九九,既然我成了股東,股東可是要分紅的,再説,你每收購我一株甘草還得支付我現金,我可是旱澇保豐收。在農牧民眼中沒有利用價值的荒漠土地和甘草,經過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精細加工之後,又分門別類地銷往不同的企業,馬上變成了炙手可熱的軟黃金。同時,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還帶領著農牧民搞起了特色旅遊,農牧民有了合理的收入,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安置了剩餘勞動力,減少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口文/本報記者 楊穎佳

  目前,以上兩位人物已經獲得中央電視臺2006年第七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評選提名,正在接受網上投票。您是否支持他們?請登陸新浪網或者央視國際網站投出寶貴的一票!

責編:劉瓊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