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新一輪評選又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在其評選標準裏,體現了對企業責任的呼喚。從某種程度上説,這其實體現了對樂善好施、仁義之道等價值觀念的認可。但是,這振臂一呼,是否能應者雲集?誰又有資格、有能力加入到這個競爭中?
説到“責任”,集裝箱行業的“木地板事件”
值得一提。木地板是集裝箱的原材料之一,主要取材于熱帶雨林的“克隆木”樹種,從原始森林保護和生態的角度看,使用成材時間較短的人工林木替換已成趨勢。但許多東南亞木業工廠,依賴於資源優勢,不會主動投入經費研究克隆木的替代品,而一般的集裝箱廠商在嘗試中又苦於找不到性能和成本中的最佳平衡點。於是,木地板替代産品的研發就成了一件尷尬事。
2002年,集裝箱業的“老大”中集集團開始研發替代産品。經過技術上的反復調整,才把合格的木地板生産出來。在試驗中,替代的桉木地板承受了7噸重的叉車來回碾壓76次。中集的舉措的確起到了保護瀕危森林資源的客觀效果,但説到底,這種成功是與中集集團的大量人力和財力的投入分不開的。
不能不看到的是,社會責任與經濟狀況有密切的聯絡。如果上面的故事可以説是責任和企業投入相關,那麼在慈善事業中,責任和企業實力密切相關;在加強環保産品使用上,責任又與企業成本相關。社會責任的行使首先要求企業具有良好的經濟狀況,試想,如果一些還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一些缺乏資金的民營企業,為了慈善事業而危及到自己的正常經營,它又怎麼來繼續行使自己的社會責任呢?
司馬遷在《史記 管晏列傳》中説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講的是戰國時期,管仲擔任齊相主持政務後,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管仲所提議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財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同樣,對於當今的企業來説,發展仍然是硬道理,營利仍然是首要目標。因為就像“仁義”是依附在物質利益基礎之上的,社會責任等道德行為是和物質條件相聯絡的,企業的道德也不是純粹精神的因素,仁義也受制于經濟條件和利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可以説,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歷史任務和經營策略,所以割裂開企業發展階段這個前提而討論中國企業問題是不客觀的。“社會責任”對中國眾多的中小企業還是個奢侈品,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實力的企業是沒有能力擔當的。
(長栓)
責編: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