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融合乃溝通 溝通乃和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7日 16:53 來源:CCTV.com

  文/謝維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逐年加強,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改革過程中伴隨的副産物漸漸顯現出來。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等級分化越來越嚴重,腐敗現象逐年遞增。使得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人與人之間充斥著猜忌、懷疑、冷漠,甚至仇視。究其根源,筆者認為,主要來自於一部分人對富裕片面的理解,認為不管採取什麼辦法,有了錢就是硬道理。形成了社會上一切以物質為標準,而忽略了人的自身價值的現象。針對時下日益凸現的社會矛盾,國家及時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和諧社會的構建,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而要達到這點,則需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如何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呢?筆者認為,這就需要在與人相處時,要有與人溝通的主觀意願,即融合的觀念。融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按字面理解,可以説是融入、調和。舉一個幾何的問題來説明,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如同一個平面上分離的、短短的線段,如果兩截線段靠得很近,而不沿共同的傾斜方向延伸,那麼這兩截線段永遠不可能相交。人與人相交也是這樣,戴上變色眼鏡去看人,攜著方框去衡量人,穿著心靈的防彈背心去待人,那麼與人相處的效果只能是表象的、虛假的。反之,去除自身的盔甲,以真誠待人,則如同兩截線段相交,自然會産生共鳴。如何去追求我們所期盼的和諧呢?我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 確立自己的世界觀

  俗話説:“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一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會因為自身境遇不同而對周圍的世界有自己不同的認識。但作為人來講,不管表面的認識有多大差異,都應該有對自己所處環境的認同感。拿自己的家來説,有句俗話叫“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不管自己個人處境如何艱難,都不能把原因歸罪于環境,而應該從所處的環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向。不管自己過得多好,也不能忘卻環境給自己的影響。沒有艱苦的環境,就沒有自己發奮圖強的動力。沒有優越的環境,就沒有自己一帆風順的源泉。任何事情,只要結合自身實際辯證的看,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再説到國家,比如説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就應該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為中國的富強而高興,為中國的苦難而痛苦,為中國的奮進而奮發。如果沒有國家的富強,又何來家的幸福,又何謂個人的成就。擁有五千多年文明的中華民族,被釘在東亞病夫的恥辱柱上近一個世紀,且不讓人深思?所以説,有了大家,才有小家,才算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二、 確立自己的人生觀

  在與朋友聊天時,常常聽到他們由於對現實不滿、工作壓力

  過大等而長吁短嘆,什麼人生苦短,人到底為什麼而活等等。的確 ,這些問題也是常常困擾我的問題,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也常常看到古今中外的社會學家、哲學家也在不斷的研討這些問題。他們的見地,有的讓我肅然起敬,有的又使我惑然不解,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漸漸也悟出了一些道理。佛家有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仔細一想,的確,人的一生何嘗不是一望無際、深不見底的苦海呢。仕途之人希望自己的權力越來越大,同時又不得不擔心被別人超越,被別人算計。經商之人希望自己的財富越來越多,卻又擔心被別人騙,被別人搶。社會底層的貧者則希望自己足其食,豐其衣,卻又擔心有了上頓沒了下頓,衣不蔽體的窘態。其實,人有追求有希望本無可厚非,但一旦癡迷其中,只會害人不淺。就現在社會的例證來説,仕途之人,有貪污腐敗者,有官黑勾結者,有為仕途殺妻、殺上級者。經商之人,有假公濟私者,有假冒偽劣者,有欺朋陷友魚肉鄉民者。而貧者,坑蒙拐騙,燒殺搶掠,無所不有也。人到底為什麼而活呢?既入苦海,那麼又如何回頭,何處才是岸呢?俗話説:人活於世,在於做人。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有自己純真的夢想,我想這些夢想都是造福家庭、造福社會的美好嚮往,都是來自於人的本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有的人漸漸忘卻了自己的本性,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託詞,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其實,現實中的人是既存在特殊性又存在普遍性的矛盾綜合體。社會中的人因其性別、年齡、性格、知識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具有其特殊性。同時,不同的人又因為都有語言、思維等共性而具有普遍性。這就決定了人想要在社會中生存,在保持自我個性的同時,還需兼顧周圍的群體,不能為追求自己的願望而傷害他人,也不能只有自己而忽視他人的存在,這樣只能使自己陷入孤立而脫離社會。由此看來,人之所以活著,就是為了做一個人,做一個快樂的人,就會抵達幸福的彼岸。只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省、自足、自強的人,就會是快樂的人。

  三、 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一次,一位同事來找我訴説心中的苦惱,説他覺得現在的工作幹得很沒意思。我問他為什麼,他又説不出具體的原因。我問他上班到底為什麼,他脫口而出:“掙錢吃飯,養家糊口。”我又接著問他你上班這麼多年,工資獎金有少拿的現象嗎。他回答沒有。在以前的接觸中,我知道他是一個工作認真積極又樂於助人的人,只是有時幫助了別人,有人不理睬,甚至有人還會説風涼話,在他所在班組同志的眼中,他只是一個服務於大家的勤雜工而已,由此他感到很苦惱。通過這件事,以及我對周圍人的觀察,我意識到現在很多人有類似的看法。的確,幹工作是為了掙錢吃飯,養家糊口,這本無可非議。但是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是因為人有思維,這是人區別於動物和機器的本質區別。就以機器為例,汽車需要加油、充電,但它轉動馬達最終是為了給人帶來方便。而人呢,幹工作是為了掙錢吃飯,養家糊口,掙錢吃飯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物質需要,而養家糊口是為了盡到作為社會人的責任。那麼,我的那位同事又為什麼苦惱呢,我認為人幹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精神的需要。人的精神需要什麼,需要人在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充實、不斷完善,才會使人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人生。也就是作為社會人自我價值的體現。如果一個人不被周圍的環境理解和接納,不管他的物質生活有多麼豐富,他的內心世界一定是孤獨、寂寞的。要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就必須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個性的優缺點,清楚自己做事的長與短,清楚自己的人生坐標與方向,結合實際,明白人生存的價值所在,堅持做人的基本原則,不過多地計較得與失,你就會快樂,就會充實,就會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四、 確立自己的是非觀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無間道》這部電影,這裡我不想探討電

  影的拍攝與演藝。單説無間道這個名取得相當好,什麼是道,

  道無間。也就是世上本無黑白之分,只是由於人的價值取向不

  同,而形成的利益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團體。那麼,世間的

  事,究竟孰是孰非吶?有句古話説得好:“公道自在人心。”也就是説,每個人所做的事,他自己心裏面是最清楚的,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怎樣做是公平合理的,怎樣做是符合道義的,自己是知道的。但是為什麼往往有人明知可為而不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這就取決於人的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取決於人的本性。有的人見利忘義,有的人卻財色俱不為動,有的人會貪生怕死,有的人卻會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捨身救人。正所謂生有輕於鴻毛,死有重於泰山,一個人心中只要保持作人的本性,堅定自己的信念,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對世間的物不要看得太重。遇到事情,自己就會知道怎樣做,這就謂之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也要遵守社會的規則,侵害社會的事不做,傷害他人的事不為。遇到事情,自己也會知道怎樣做,這就謂之非。只要人保持平常的心態,該做的事就做,不該做的事就不做,就會使人活得很充實,很快樂。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社會的和諧來自於社會群體中的人的和諧,而人的和諧是建立在人與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礎上。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又會造成一定的社會效果,人與人的思想有了共同點,才會有共同的行為,才會産生共同的社會效果,這就是融合的過程。所以説,融合乃溝通,溝通乃和諧。

責編:劉子瑜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