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均貧富,致和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2日 16:11 來源:CCTV.com

  文/黃強

  “財富”在英文裏是一個詞:Fortune 或 Wealth, 而在中文裏則由兩個漢字組成:“財”和“富”。英文裏,Wealth 更大程度上是指財産,沒有太多的感覺因素;而Fortune 就不同,有“運氣”的感覺。看來,外國人也相信,獲得巨大財産是要有運氣的,換句話説,就是不是誰都能得到的。

  中文裏,“財”重在指財産,而“富”重在指感覺,富有的感覺。這也説明,古代中國人早已明白,有財不一定富有,而富有也不一定非得有大筆的財産。當然,兩者若是能和在一起,那應該是一種比較完美的境界。

  我認為,任何人的財富觀與其需求直接對應。關於需求的研究,已經有比較經典的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即:

  1.生理需要,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等。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的威脅,預防危險事故,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屬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讚許。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

  5.自我實現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基於這一經典理論,我們可以推導出“財富五層次觀”,即:

  1.生理財富觀;

  2.安全財富觀;

  3.社交財富觀;

  4.尊重財富觀;

  5.自我實現財富觀。

  第一層次, 所謂“生理財富觀”是指人們滿足於對生存基本需要的錢財。比如,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剛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他的財富觀就是第一層次的。他首先需要獲得能滿足衣食住行需求的錢財。一旦實現,他就有一種“富足”的感覺。

  第二層次, 所謂“安全財富觀” 是指人們滿足於能獲得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的錢財。比如,當一個人受到威脅時,他希望有錢請保鏢。一旦實現,他就有一種“富足”的感覺。

  第三層次, 所謂“社交財富觀” 是指人們滿足於能獲得友誼和群體的歸屬感的錢財。比如,一個人想有錢參加高爾夫球俱樂部。一旦實現,他就有一種“富足”的感覺。

  第四層次, 所謂“尊重財富觀” 是指人們滿足於能獲得別人的尊重的錢財。比如,人們希望有錢做慈善。一旦實現,他就有一種“富足”的感覺。

  第五層次, 所謂“自我實現財富觀” 是指人們滿足於獲得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所需要的錢財,也就是達到“我想做啥就做啥”的境界,一旦實現,他就有一種“富足”的感覺。

  究其實,人的需求其實是無限的,因為沒有人能夠定義“自我實現” 的極限到底是什麼。既然如此,人們對財富的追求也就是無限的。所以,“追求財富活動”也像人一樣是活的,只要人類存活一天,他就要去追求財富。上帝造人,給人的基本感覺是“饑餓”——而這就成為人們一切活動的最原始動力。不能否認,需求的“引子”就是饑餓,各種需求就是由各種饑餓引起的。人是一種脆弱的生物,因為,他會有週期性的饑餓感。不但肚子會餓,感情會餓,精神也會餓!面對財富,一旦擁有,只要有所損失,人就會感覺“財富饑餓”。如果您曾經拿到過每小時一萬元的報酬,現在,只給你每小時兩千元,你是不是有“饑餓”的感覺?

  所謂“和諧社會”,應該是多數人有“富足”感覺的社會。保持多數人有“富足”感而不是“饑餓”感,其關鍵是“均貧富”,讓全社會的財富均衡地逐步增長。在中國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因為人們的素質本身就不均衡。所以,我呼籲,所有有幸成為富翁者,都應該捐贈更多的錢給教育,像李嘉誠先生一樣,來共同提高國民素質,否則,社會一日不和諧,富翁的財富還是不安全的。

責編:劉子瑜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