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我們農民人口占我們國家人口總量的大半,所以顯然如果説我們農民不走向小康,我們不可能談到我們國家走向小康。農民增收了他們就能夠成為我們國家工業品最大的市場,工業品有了市場 ,城裏人就有了就業,農民貧窮還是富裕,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回首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從農村開始的。1978年發端于農村的改革,使我們的糧食生産得以迅速恢復,經濟欣欣向榮,城市改革也隨之順利開展;當農民收入增長,我國的內需和消費也日益旺盛。今天,當我們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時候,糧食生産連年豐收,農業依然是實現平穩發展的堅強後盾,農村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市場。
我國從90年代中期就開始不斷採取措施,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千方百計減輕農民負擔,到“少取、多予、放活”,再到免稅補貼,建設新農村,國家財政每年數以千億的資金注入三農。從農業支持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我國的工與農、城與鄉的關係,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轉變。
村村通工程、改水改廁工程、戶用沼氣、農村電網的建設,使農村的“硬體”環境煥然一新;
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目前,全國有1500多個縣實行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到3400多萬農村低收入人口。一個個“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村莊,為人們展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圖景。
在村村通電話工程中,四川阿壩的學生們,只要見到做工程的人和車,都會主動的敬隊禮,表達謝意。
四川省阿壩州小學生:車上的叔叔阿姨,是來給我們裝電話的,是做好事的.
在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之後,安徽岳西縣這戶患病住院的農民,因為報銷了1萬元醫藥費,還上了債務,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安徽省岳西縣 村民:合作醫療救別人難處,(生病)沒有錢就只有死了,就是這麼説,要不是公家退那麼多錢,就是好也好不了那麼快,那也做不了事------
在免除農業稅、進行糧食補貼之後,河南固始縣曾灣村農民黃中福,從打工的城市又回到了農村,他下決心要好好種田,不能對不住國家的政策。
姚景源:我到重慶去調研,我很重要我觀察了重慶農民房子墻上寫的標語,我説你看,中國農民墻上的標語,你就能看出中國農村的變遷。改革開放之初,八十年代,農村農民墻上的標語基本上都是計劃生育的標語,那麼到了九十年代,農民墻上的標語開始出現飼料化肥,它標明什麼呢這個時候我們再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産率,需要集約需要化肥 需要飼料,我最近再去看農民墻上的廣告,那麼我發現,農民墻上的廣告排在第一位的是打電話的手機,第二位的是藥,那麼再往下排,有傢具 電視機,當你看到手機成為農村廣告排行榜裏面第一位的時候,它告訴我們,我們的農民他們現在要了解外部世界,他們要走向外部世界。他們要和外部世界建立起聯絡。
3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農村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江蘇丹陽縣大墳村,30年前一個原本要靠討飯為生的村莊,現在已經打造成了聞名全國的“眼鏡城”,當地的農民也成了一個個亦工亦農的企業主,年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
地處呂梁山區的石樓縣,30多年前,是個春天喝不上粥,冬天穿不上棉襖的窮地方,如今已經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紅棗産業基地,年産值達到5700多萬元,農民也成為了一個個紅棗經紀人-----
常熟縣虞山鎮,這些曾經土生土長的農民,正在參加自己企業的股東代表大會,30年前,這個要靠編織柳條維持生計的窮鄉鎮,如今産品銷往國外,孵化出了2家上市公司------
雖然我們不知道 未來的30年,這些村莊將在中國的土地上塗抹出怎樣的絢爛圖景,但過去的30年使我們有理由去期待它們的明天-------
責編:劉慧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