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破解中國高速發展之謎——《國情備忘錄》之一

CCTV.com  2009年12月22日 09:3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2008年,一場金融風暴從美國華爾街悄然發端。在雷曼兄弟、美林證券等金融巨頭相繼倒下後,風暴進一步席捲歐洲,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在這一年,中國保持增長,完成了歷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經濟總量突破3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三位。

    沒有哪個時代的中國像今天這樣受到世界的關注:無論是30年持續的經濟高速增長,還是金融危機中奇跡般地率先回暖,都讓深陷經濟困境的西方國家充滿了好奇,他們想弄清中國的發展動力。

    關於中國經濟起飛的説法首先來自西方,最早見於美國的《紐約時報》。1992年9月,這家報紙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起飛了。這在當時不免令人驚訝,因為此前西方媒體在涉及中國的報道中幾乎都在談論中國的危機,但似乎一夜之間就不一樣了。

    西方人士不乏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讚美之辭。但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卻不符合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1993年,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最先提出“中國之謎”的説法。羅納德認為,中國快速的貨幣供給增長並沒有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他對這一情況大惑不解,把這種“高財政赤字和高貨幣供給量的同時保持價格穩定的現象”稱為“中國之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韋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設計的東歐和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改革方案,引發的是經濟大蕭條,而在他看來不那麼正宗的中國改革卻與高速經濟增長並行。他將這種現象稱為“中國之謎”。

    2002年,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彼得諾蘭提出,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中國不可能獲得目前的成就。但在各種缺損存在的情況下,中國卻獲得了持續的經濟增長。諾蘭將這種不一致的局面稱為“中國之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這樣詮釋他心目中的“中國之謎”:“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卻管用”。

    這些世界頂尖的學者專家,把我國的快速發展稱為“中國之謎”。從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角度看,中國的發展是難以理解的。而事實上,我國又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

    弗裏德曼是一位關注中國經濟的世界級經濟學家。關於中國,他曾幽默地説,只要能夠給中國的經濟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獲得,或者他就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就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學家試圖破解中國之謎的時候,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了意大利,又超過了法國、英國。2009年,國家統計局發佈最終核實數據,2007年我國GDP總量為人民幣25.73萬億元(約合3.38萬億美元),超過此前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德國,德國當年GDP總量為3.32萬億美元。

    然而,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人提起兩道算術題,一道是除法:中國的任何一項巨大成就,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國的任何一個小問題,乘以13億,都會成為一個難以想象的大問題。

    龐大的人口基數為人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觀察視角。事實上,除了人口眾多外,在我們遼闊的國土上,因為地區發展、城鄉發展和工農業發展不平衡,人們同樣難以簡單地看待這個國家。

    在首都國際機場,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落。超過5000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它穩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機場行列中。不斷刷新的航班顯示屏和繁忙的飛機跑道折射出我國的活力與效率。而在距離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縣三義村,66歲的王榮和老伴就著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開始吃午飯。王榮家中唯一的電器是一盞電燈,但也不常用,因為一個月不到兩元的電費已經是這個家庭一筆不小的支出。

    2005年,類似三義這樣的貧困村,在河北省與京津接壤的地方還有3700多個。

    在我國,已發現的170多種礦産資源中,鎢、錫、銻、稀土等儲量世界第一,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黃金等的儲量也位居世界前列——這是一個富饒的中國。

    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鐵礦石、不足5%的銅礦等資源,養活著佔世界20%以上的人口——這又是一個負重的中國。

    我國目前共有資源型城市118個。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源的開掘提速,約有2/5的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枯竭。我國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2006年仍有超過3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1/3左右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1/3以上的國土面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90%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

    我國已經是工業大國,但在技術水平、管理經驗、産業提升,以及國際競爭力上仍然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人口多、底子薄,曾經是概括中國國情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但這句話現在已經遠遠不能描述出我國的基本國情。多年關注中國國情的學者胡鞍鋼對自己的國家曾感慨道:“從我個人的體會來説,研究國情就如同讀一部天書,天天讀,但實際上我們發現也讀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因為中國太大、太複雜,它不僅每年在變化,每天都在變化。”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説:可以講我們中國的崛起和發展,走的是一條前無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發展來講,沒有一個國家和我們走的是一樣的路,這條獨特的道路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央電視臺編導 葉鋒 記者 王國強)

責編:劉慧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