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西部大開發十年 “內蒙古速度”引領西部大發展

CCTV.com  2009年12月07日 10: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專題:西部大開發10週年

    •按不變價計算,“十五”以來經濟年均增長17.6%,2002年以來連續7年增速居全國第一位;

    •人均地區生産總值2008年達32214元,按當年匯率折算為4638美元,居全國第八位。其中包頭、鄂爾多斯、阿拉善盟人均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

    •2008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7761.8億元,從全國第24位上升到第16位,以佔全國1.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58%的經濟總量和3.85%的經濟增量;

    •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10位,西部各省區市第1位,其中産業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環境發展競爭力以及宏觀經濟競爭力等4項二級指標居全國前列。

    央視網消息(記者 任威風)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牢牢把握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全面落實各項政策部署,全區呈現出經濟增長較快、民生狀況改善、薄弱環節加強、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發展局面。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祖國北部邊疆,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13萬,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地域遼闊,素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的美稱,有草原面積十三億畝,佔全國草場面積的三分之一;森林面積二億三千四百萬畝,位居全國第一;礦産資源豐富,總儲量佔全國第三位,其中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稀土儲量比全球其他國家探明總儲量還多。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但受歷史和自然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一直比較滯後,與其他省區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國內生産總值在全國的排名一直比較靠後,徘徊在23-26位之間,人均收入更是倒數第幾位。

    1999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00年1月中旬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召開西部地區開發會議,標誌著西部大開發這一世紀工程的部署和啟動。2000年到2008年,國家累計投入建設資金567.8億元,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引導和各項建設資金的支持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各民族努力奮鬥,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重大跨越,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效顯著,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基礎設施建設成就巨大 交通體系建設明顯加快

    地域遼闊、技術設施落後向來是制約西部經濟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擴大投入規模,建成了一大批公路、鐵路、電網及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項目,使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現象得到緩解和改善。

    交通體系建設明顯加快,連接自治區東西部的電力、公路、鐵路三大通道基本建成,全區220KV和500KV輸變電線路分別達到9857公里和2887公里;2000年到2008年全區新增公路總里程達14.83萬公里,高速公路達到1879公里,新增鐵路總里程2627公里,總里程達到8547公里,全區機場數量達到11個,路網通疆達海能力明顯提高。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建設祖國北方生態防線

    內蒙古自治區把生態建設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和切入點,提出了“把內蒙古建設成祖國北方的重要生態防線”的目標,1998-2008年累計投入371億元,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防護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原保護工程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工程等九大生態建設工程,全區草原建設總體規模達7457.98萬畝,禁牧休牧面積達7.23億畝,輪牧面積達8286.23萬畝,涉及農牧業人口1000多萬,涉及牲畜6000多萬頭只;累計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1.29億畝,近6000萬畝農田、8000萬畝基本草牧場受到林網保護,2.4億畝風沙危害面積和1.5億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重點監測的水系中55.2%的河流與62.5%的湖泊水質好轉或趨於穩定,92.3%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良好或者較好,生態惡化趨勢得到初步扭轉,初步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局面。

    特色優勢産業發展迅猛 工業增加值十年漲八倍

    根據國家政策,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特點,內蒙古自治區確定了能源、冶金、化工、農畜産品加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産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大開放引進力度,推進産業集中聚集,促使優勢特色産業迅猛發展。

    2009年,全區工業增加值3799億元,2008年484億的近8倍,其中六大優勢特色産業完成工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0%以上,原煤産量由2000年的0.7億噸增加到2008年的4.7億噸,發電量由2000年的439億千瓦時增加到2008年的2115億千瓦時,鋼鐵産量由2000年的雙400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雙1200萬噸。裝備製造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36億元,重點發展了礦山機械和風機製造;農畜産品加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18元,鮮奶産量超過900萬噸;高新技術産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20億元。

    社會事業長足進步 科技文體全面發展

    2001—2007年全區投入科技經費270.4萬元,共有768項科研成果獲獎。“十五”以來累計受理專利申請12779件,批准7533件,分別是“九五”時期的2.7和2.8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8年全區在校大學生31.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9.8萬人。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131人,其中蒙古族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200人。職業教育和民族教育紮實推進,遠程教育網絡覆蓋面逐步擴大。文化藝術全面繁榮。全區擁有各類藝術事業機構148個,表演團體109個,文化館102個,博物館37個。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4.05%和92.72%。

    醫療條件明顯改善。全區共有衛生機構7966個,病床7.4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0.6萬人。全區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旗縣達到95個,覆蓋農村牧區人口1434.4萬人。體育事業明顯進步。群眾性體育活動深入開展,競技體育水平明顯提高,2008年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保水平明顯提高

    從2000年到2008年,內蒙古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29元增加到14431元,增長18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38元增加到4656元,增長128%。

    2008年底,內蒙古全區389.47萬人納入基本養老保險,比建立保險制度之初的2001年增加98.9萬人,273.7萬人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增加194.1萬人,225.5萬職工納入收入保險,98.85萬人得到國家和自治區最低生活保障救濟。2005年,率先推行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和農牧民低保制度;2007年啟動城鎮無業居民醫療保險,2008年啟動了城鄉統籌的養老保險制度。2008年當年城鎮累計實現新增就業23.8萬人,下崗失業實現再就業14.38萬人,安置“就業困難對象”人員5.11萬人,累計登記確認的2661戶“零就業家庭”全部得到援助,全區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達到226.1萬人。解決了10萬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和15萬低收入人口穩定增收問題。

    今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新聞發佈會上指出,西部大開發這10年,是內蒙古經濟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內蒙古的發展成就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對於加快西部省區市特別是民族地區發展步伐、統籌現代化建設全局發揮了重要作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內蒙古各族人民有決心、有信心把內蒙古建設成為綜合實力更強、各項事業更加進步、民族團結更加鞏固、充滿生機活力的北疆明珠,為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