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農業部:西部地區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CCTV.com  2009年11月25日 16:2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專題:西部大開發10週年

     2010年1月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週年。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11月25日上午,農業部舉行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週年專題通氣會。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胡元坤副司長介紹了近10年來,在西部地區積極推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我國是世界上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之一,乾旱和缺水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和內蒙古西部乾旱缺水更加嚴重,而且降水時空分佈極不均衡,加之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幾乎是十年十旱,嚴重影響農業發展。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是促進西部地區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旱作節水農業發展。1983年中央在陜西延安召開了北方旱地農業工作會議,專題部署旱作農業工作。1995年國務院在山西召開了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現場會,對發展旱作農業作了部署安排。2004年以來,連續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大力推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這些重要會議和工作部署,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

     農業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推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2007年,我部召開了“全國農田節水現場經驗交流會”,印發了《關於推進農田節水工作的意見》,開始編制《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建設規劃》,今年又先後召開了全國農田節水現場經驗交流會和北方旱作農業現場會,總結交流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成功經驗,分析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進一步研究部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工作。

     多年來,農業部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田節水實用技術,認真總結各地不同區域農田節水模式,因地制宜地幫助西部地區示範推廣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

     西北地區:針對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常年旱災頻繁的特點,在糧食基本自給的基礎上,適當壓縮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以特色經濟作物、小雜糧、棉花為主導作物,重點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生産效率。圍繞馬鈴薯、玉米及小雜糧生産,重點推廣集雨水窖節灌、覆蓋集雨種植技術;圍繞棉花等經濟作物生産,重點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圍繞小麥生産,重點推廣深松蓄水保墑技術。

     西南地區:針對土層薄、粘重,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季節性乾旱缺水等問題,通過工程和農藝措施,重點解決季節性缺水問題。圍繞小麥、大豆、蔬菜、茶葉和水果生産,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圍繞水稻生産,重點推廣生物覆蓋、淺濕灌溉、水旱輪作技術;圍繞玉米、薯類生産,重點推廣糧肥壟作立體種植技術。

     從1996年開始,國家啟動了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建設項目,截至目前中央資金已投入5.75億元,建設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500多個,建成抗旱節水示範區約700萬畝。通過工程建設與農藝節水技術的組裝配套,有效改善了示範區農業基礎條件,提高了農田基礎地力和抗旱節水能力。據測算,示範區新增生産能力50—90公斤/畝,新增節水能力80立方米/畝,年均節本增效6億元以上。

     從2002年開始,我部在部門預算資金中累計安排1.5億元,在西北地區示範推廣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溝播技術、集雨節灌技術等集成示範;在西南地區開展坡地生物籬和緩坡地等高種植技術集成示範;在山西、內蒙、新疆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等省(區)開展膜下滴灌設備補助試點;在華北開展設施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技術集成示範;在東北地區開展抗旱保苗節灌技術集成示範;在河南、湖南、湖北等省開展集雨節水種植技術集成示範。資金主要用於節水技術模式田間示範區建設、技術推廣及輸水設備、集雨設備及材料等補貼,完成核心區示範面積100多萬畝,輻射帶動面積近900萬畝,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通過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區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一,優化了種植結構。甘肅省通過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大力發展玉米和馬鈴薯等高産耐旱作物,玉米麵積由2000年的700萬畝擴大到2009年的1000萬畝,馬鈴薯面積由1997年的500萬畝擴大到2009年的1000萬畝,初步形成了中東部旱作區玉米優勢産業帶和馬鈴薯種植、加工、流通産業聚集區。陜西在陜北推行壓雜擴薯,渭北推行壓小麥擴玉米。寧夏中部乾旱帶大力發展硒砂瓜、紅棗、雜糧等抗旱作物,南部山區大力發展馬鈴薯、地膜玉米、反季節蔬菜等優勢特色作物。山西積極調減小雜糧,擴大玉米種植面積。通過種植結構調整,西北地區已初步形成特色鮮明、佈局合理、優勢突出、效益顯著的農業生産佈局。

     第二,推廣了一批實用技術。多年來,農業科研推廣單位圍繞提高降水利用率和農業産出率,密切協作,聯合攻關,選育出了一批小麥、玉米、馬鈴薯等耐旱新品種,創新集成了地膜(秸稈)覆蓋、集雨補灌、深耕深松、少耕(免耕)等一批旱作農業新技術。如甘肅創新提出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把優良品種、地膜覆蓋、壟作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作業等多項技術集成一體,實現了技術集約化、簡約化,既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也便於農民接受和利用。同時,各地還配套一批農業新機具。研製了抗旱補灌機、鋪膜點播機、免耕播種機、起壟覆膜機、馬鈴薯播種收穫機等旱作農業新機具。

     第三,改善了生産條件。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加大對農業投入力度,加強中低産田改造,生産條件得到改善,提高了旱作地區農田基礎地力和抗旱減災能力。突出抓好以興修梯田為主的農田設施建設,通過坡地改梯田,逐步實現旱地梯田化。甘肅省已累計興修水平梯田2817萬畝,佔旱地面積的75%。同時,通過種植綠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綜合措施應用,加大中低産田改造力度,耕地質量有所改善。

     第四,提高了糧食産量。農田節水技術的示範推廣應用,使天然降水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將無效降雨變為有效降雨;將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核心示範區一般畝節水在30立方米到100立方米,保證了農作物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從而增加了糧食産量。甘肅省在旱作區推廣集地膜集雨、覆蓋抑蒸、壟溝種植一體的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使天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1倍,玉米平均增産35%以上,馬鈴薯平均增産30%以上,大旱的2007年,49萬畝年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畝均增産超過100公斤,高的達到150公斤。內蒙古達茂旗今年在大旱之年,奪取了糧食豐收,馬鈴薯鮮薯總産量達10億斤,比大豐收的2008年增加7000萬斤。滴灌示範區馬鈴薯畝産達到2250公斤以上,比旱地馬鈴薯增加1475公斤/畝,增幅65%;覆膜區馬鈴薯畝産達到1080公斤,比旱地增加305公斤/畝,增幅39%。

    第五,促進了農民增收。2008年,甘肅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比半膜玉米畝增收210多元,比春小麥畝增收300多元。內蒙古達茂旗農民人均收入,從2004年的3890元增加到2008年的6242元,其中旱地馬鈴薯收入3313元,佔53.08%;今年農民人均收入僅薯業一項有望突破4000元大關。寧夏推廣壓砂瓜100多萬畝,平均畝産1000多公斤,畝收益600元以上。新疆自治區和生産建設兵團推廣應用棉花膜下滴灌技術,核心示範區畝均節本增效250多元。目前,甘肅的馬鈴薯、陜西的蘋果、寧夏的壓砂瓜、新疆的名優果蔬等已成為西北旱作農業區增長最活躍、産業化程度最高、農民增收最明顯的支柱産業。

 

 

責編:程振宏

1/1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