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房産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判斷房價,靠知識不靠經驗

 

CCTV.com  2009年09月11日 07: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於中國房價高低、有無暴利、是什麼因素推高房價,一直存在各種説法,主要是一些業界人士和所謂專家在言説。任志強就説過“高房價可控制人口增長與人口素質”、“房價永遠上漲”,都是驚人之語。近日中國房地産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顧雲昌説,是“丈母娘需求”推高了房價,雖然他前天澄清,其意只是“丈母娘需求”推動銷售上升,但此論已擦出輿論火花。

  其實這類問題並不複雜,只要進行嚴謹的調查研究,就會得出權威結論,但我們沒有這樣做。沒有定論,現在似乎是一件好事,業界人士可以故作驚人之語,以便把自己置於聚光燈下。各種奇談怪論,成為各路媒體的搶手貨,不分青紅皂白即説即登,要的就是一語驚人,最好成為評論素材。釋疑解惑的需求,又讓各路專家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們想到就説,成為另類奇談怪論。

  有人感慨,任志強已經變成一個娛樂人物,有關報道應當被安排在媒體的娛樂版。專家也娛樂化了,反正是沒有定論,只要自説自話、自成一格即可,何妨信口説之。一個産業經濟問題,隨著公眾的廣泛關切,早已變成一個公共問題,但隨著言説的五花八門以及社會的敞懷接納,嚴肅的公共問題娛樂化了。房價問題,已經成為當下娛樂新聞生産的一個富礦。

  透過現象,可以看到理性在社會上的極度匱乏。市場經濟社會是理性社會,所謂民主與法制,也離不開公共理性。每個人無論在市場經濟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其一舉一動都意味一個決策,而決策總是基於必要的知識和規則。知識,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前提。人們買不買房子,房價有沒有泡沫,是否繼續上漲,需要一系列知識。政府要不要調控房地産,如何調控適當,也需要知識。但這樣一種必要的知識,竟然長期付之闕如,而且大家反而自得其樂。

  這意味著什麼呢?人們的行為可能是非理性的,政府的監管由於沒有可信的知識作為基礎,也不免有非理性色彩。專家靠專家的經驗判斷,買家靠買家的模糊印象,政府監管也是經驗性的。而各方的經驗千差萬別,大家的判斷大相徑庭,表明經驗是靠不住的。於是盲目跟風,帶來炒作,政策也在跟風,真正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知識有一個必要特性,就是權威性、可信性,胡亂得出的結論不是知識,這種“知識”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針對房地産成本,有關政府部門今年也搞過調查、統計,而其結論甫一齣籠,就遭受廣泛質疑,成了媒體笑柄。這種對調查研究的不嚴謹態度,實質上是對知識的輕慢,它使我們要麼仰賴個別人的洞見和“英明”,要麼非理性地採取行動。

  我們正在邁向現代化,而現代化意味著理性化,理性化需要知識支撐,這就給我們的知識生産和知識積累提出了現代化要求。各説各話,時不時發一通怪論,也許不乏幽默風趣。但在需要知識的地方以奇談怪論代替知識,其實是社會發展滯後的表現。既然美國要通過調查弄清楚金融危機的原因,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通過嚴謹科學的調查研究,把有關房地産的一系列問題厘清呢?(楊于澤)

  相關鏈結:

責編:陳平麗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