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市場熱評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日報分析股市暴漲暴跌:對泡沫的恐慌過頭

 

CCTV.com  2009年09月02日 14:2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閱讀:

  銀監會專家分析股市暴漲暴跌:流動性確實有影響

  專家稱股市暴漲暴跌源自五頑疾

    滬深股市於今年8月4日創下上證綜指盤中3478點新高後,便調頭向下,連續幾日,跌幅近20%,令很多股民大呼“看不懂”。

  人們常説股市是經濟發展的晴雨錶,可是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在這短短的幾天中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相反,很多數據都已經顯示了實體經濟面與危機嚴重的去年相比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好轉。從某種意義上講,“利空”出盡應該是“利多”才對。股市是投資未來,按理説這個時候,市場應該充滿信心。所以,似乎從基本面的惡化角度來詮釋近日股市“跌跌不休”的狀況確實有些牽強。

  那麼,是否是因為股市在這短短的半年中已經出現了令人十分擔憂的泡沫現象呢?儘管我們市盈率和市凈率比起受到金融危機衝擊的發達市場的水平來説還有下調的空間,但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出現嚴重的破壞。相反,經過這一輪政府主導的“救市”行動,中國經濟基本面不僅沒有惡化,反而向好的方向在變化。所以,跟歐美市場的估值體系比,説市場泡沫到了危險的程度,缺乏足夠的説服力。如果僅就目前的價格水平而言,市場出現了“恐高症”的驚慌反應,不能不説它有點過頭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把近期的價格波動歸因于市場技術操作的需求,似乎更站得住腳。

  事實上,我認為,中國市場今天並不缺流動性支持,也不缺經濟基本面支撐,而缺的是站得住腳的信心。因為從一開始,人們就將信將疑,順著政府“救市”的力量衝進了股市,所以在一個沒有明確認識和目標的狀況下進入市場,就非常介意旁人對市場走勢的評價和判斷,而且靠彼此間的“壯膽”、講鼓勵自己的“故事”來實現自己所期待的結果。

  可以説,上半年的股市“興旺”並不是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新一輪讓人信服的增長模式出現所推動的。儘管各國政府的資金扶持讓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實質性的好轉,但人人都知道那只是在靠政府給的“拐杖”在走路,今後一旦丟掉拐杖自己是否能獨立行走?走向哪?大家缺乏自信,所以,也就無法形成繼續前行的共識和獨立行走的信心。當今天人們感覺到市場被政府主導的“銀行信貸”拋棄的時候(事實上股市不應該靠銀行信貸來扶持),大家就會認為故事中的“精神支柱”沒有了。可惜的是,此刻,誰都沒有去關注在這一個階段政府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的繁榮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也忽視了它所帶來的中長期財富效應。事實上,這種長期利好,理性投資者完全可以通過共同選擇價值投資的手段來分享。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忘記了改變過去的增長方式對股市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而把股市的繁榮看成是用資金堆起來的——而這種認識正好將股市上漲的“結果”解釋成了股市上漲的“原因”。因此,當政府認識到中國經濟的産業結構調整不能被資本市場過度繁榮的價格信號所干擾,而開始疏導銀行信貸回到應該投資的實體經濟項目上的時候,市場突然感到股市的政策支柱、資金支柱倒塌了。但是,如果政府接下來再按照市場現在的思維邏輯出牌,比如,再放鬆對銀行信貸監管以救助“缺乏資金”的股市,那麼,市場的集體衝動又可能會恢復。而此時如果它還是不能和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産業升級等新一輪增長模式形成一個“正反饋效應”,那麼,股市還會由於彼此間的盲目鼓勵和集體衝動而又會暫時一路暴漲,也會因為今後一個無關痛癢的理由而再度瞬間暴跌。

  不管怎麼説,股市應該回歸理性,股價應該由建立在未來新一輪增長模式上的信心來推動。只有這樣,中國的股市才會避免像今天這樣集體的過度反應,才會出現一批只盯住改變未來增長模式的企業和機構而進行價值投資的英雄。

  (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相關鏈結:

責編:程振宏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