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物:吳曉靈中新社發王辰 攝
吳曉靈:要正確理解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中新網8月20日電 最新出版的《中國人大》雜誌刊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短文説,要正確理解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吳曉靈在文中説,當前中外經濟金融形勢不同,對貨幣政策的選擇也應該不同。中國沒有發生經濟危機,也沒有發生金融危機。中國經濟速度的下滑,是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合理、需要自我調整的必然趨勢,國際金融危機只不過是促使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得快一點而已。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打消通貨緊縮的預期,採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對的,也已取得了成效。但是,中國面臨的情況有所不同。國外的金融機構受了極大創傷,商業銀行不敢放款,中央銀行不得不代替商業銀行來向社會直接提供信貸。而我國的金融機構有極大的貸款衝動,上半年的貸款額激增充分説明了這一點。
因此,中國的中央銀行絕對不能採取和國外的中央銀行同樣的政策來應對金融危機,要正確地理解和貫徹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年初國務院確立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貸款增長5萬億元以上的目標,相對於8%的GDP增長和4%的CPI增長是一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今年上半年執行結果M2增長28.5%,貸款增長7.37萬億元。如果不採取控制貨幣信貸增長的措施,將埋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隱患。從2003年至2007年來看,商業銀行上半年的貸款量基本佔全年的60%至70%,五年平均下來是65.5%。依照這個比例,今年的信貸總量將達到11.1萬億元,全年的貸款增長幅度將達35%以上。這樣高速的信貸增長,會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儘管一些行業産能過剩,商品價格一時上不去,但這些錢不買商品,就可以買房子和股票。股市和房市的熱度,大家都已經感覺到了。房市只有自助需求上來了才是健康的,而報紙報導房市中大部分是投資需求。大多數老百姓苦於房價太高買不起房,但房價還在上升。我國經濟並沒有徹底走出“低增長”的狀況,企業利潤還是下降,只不過降幅縮小,股市上漲的基礎應是企業利潤,目前的股市快速上漲沒有基礎。如果全年放出來11萬億元的貸款,會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埋下重大隱患。
另外,我國現有貸款結構,是不利於貨幣政策轉型的。美、歐央行實行數量寬鬆的貨幣政策,主要是加大基礎貨幣投放,替補商業銀行信貸的不足。這些操作是短期的,按周、月,最多三個月買入票據和社會上的金融資産,世界主要國家中央銀行都在考慮尋找恰當的時點,改變目前數量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尋找退出的時機。而我國創造貨幣的,不是中央銀行的短期操作,是商業銀行的長期投入。目前中長期貸款佔比達到51%,長期貸款的大量投入帶來了極大的難題。不繼續增加貸款供應,必然有一批項目要斷掉資金鏈,成為爛尾工程;繼續按照現在的速度投放貨幣,就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中央銀行現在已經處於兩難狀態,如果我們不儘早統一思想認識,儘早採取措施,就會錯失良機。
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是絕對不能依靠信貸衝抵,適度的貨幣信貸能夠給國民經濟作出貢獻,過度的貨幣信貸投放對社會而言不是福音。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