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房産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經適房:努力在保障性與市場化之間尋求“平衡”

 

CCTV.com  2009年08月18日 10: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18日專電(記者 羅宇凡)8月份,經濟適用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先是8月初傳出石家莊市上千套經濟適用房由於定價過高遭棄購的消息,緊接著又爆出了南陽套用經濟適用房指標開發商品房的新聞。在國家不斷加大力度,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時刻,經濟適用房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質疑。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經濟適用房不僅有社會保障性特點,與廉租房相比,它又具有鮮明的市場化特徵。推動經濟適用房建設有可能會影響完全市場化的商品住宅市場,而且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之下,容易出現有違社會公平的現象。

  其實,經濟適用房在“保障性”與“市場化”之間出現的“左右為難”並不偶然,也非我國獨有。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世界範圍來看,如何設計住房保障制度,如何平衡保障性住房與市場化住房之間的關係,始終是一個具有共性的難題,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很多國家都曾經歷過幾十年的探索歷程。

  “市場機制條件下,由於勞動能力的差別存在,一部分階層的收入是無法承受其住宅支出的,這就在客觀上需要政府提供住宅消費保障。”楊紅旭説。

  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于1968進行相關立法,政府保證10年內資助低收入家庭600萬套住房。戰後的英國,政府同樣在金融和住宅供應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直接投資或補貼建設公共住宅成為解決住房問題的主要手段。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國家全國性住宅短缺的緩解以至消失,再加上福利開支出現緊縮趨勢,發揮市場機制的彈性和選擇性、鼓勵運用市場機制解決住宅供應的方法開始出現。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的英國表現尤其明顯。

  在我國,自從1998年住房體制改革以來,市場在房地産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越來越顯著,在此基礎上,房地産業迅速發展起來。但是,在市場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情況下,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卻處於緩慢甚至是局部停頓的狀態,隨著各地房價的飛漲,中低收入家庭買房難租房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2007年國務院出臺了文件,加強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要求下,2008年6月前後各地出臺了《2008--2012年住房建設規劃》,其中都明確了住房保障産品的建設規模;2008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9000億元安居工程投資計劃,再次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和建設力度。

  楊紅旭表示,我國住宅産業的發展將並行市場化和保障化兩條軌道,二者如何協調發展,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