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房産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地價推高房價”論再質疑

 

CCTV.com  2009年07月15日 07:4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近期,一線城市少數熱點地塊溢價成交,引起眾多媒體關注。就此,有開發商出來説話:“地價推高了房價。”這就讓人不免産生疑惑,土地市場是否“季節”出錯,開發企業是不是已經脫掉了禦寒的棉衣,可以赤膊上陣了。事實上,現在土地市場總體地價剛剛顯示下行的走勢,只在部分地區出現回暖的跡象,便有開發商出來説“地價推高了房價”,這種從開發商自身利益出發的論點,很容易誤導公眾,須予以澄清。

  施放房價上漲煙霧

  企業就是要追求利潤,購進生産資料時希望價格越低越好。出售産品時希望價格越高越好,開發商也是這樣,無可厚非,但沒有哪個産業能像開發商對於生産資料反應這樣持久。地價觸及開發商利潤空間,人所共知,自從實行經營性用地招拍挂以來,開發商多有微詞。先是“招拍挂抬高地價”,再有“土地供應不足致使地價高”,後來演變為“地價推高房價”,一直沒有平息,只不過每一個階段情況不同而已。

  人們可以從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旦宏觀調控從緊,開發商手頭緊了,“地價高”的話就少了;而宏觀調控寬鬆點了,開發商手頭寬了,“地價高”的話就多了。雖然從2004年到2007年宏觀調控一直從緊,但只是在2005年前後一段時間內,開發商手頭偏緊,因而相對平靜些。到了2006年隨著商業銀行改制流向房地産的貸款增多,開發商手中又寬了,一邊高喊“地價推高房價”,一邊在大肆購進土地。去年,房地産進入調整期,開發商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資金緊張,開始檢討各自近乎瘋狂的拿地行為,沒有人再提“地價推高房價”。有人感言:“房地産企業沒有一個是餓死的,都是被撐死的。”

  現在,經過樓市“小陽春”,特別是資本金比例下調,開發商融資增多,手中又有錢了,終於又出來拿土地市場熱點事件説事了。“圈地大戰近乎觸發”,實際上是在施放“地價逼著房價漲”的煙霧,傳遞開發商集體漲價的信號,創造房地産繁榮假象,併為群體的非理性行為開脫責任。

  房價調整倒逼地價

  説“地價推高房價”,並不符合事實。房地産市場化,持續十年的上漲期近乎“神奇”,我們發現房地産上升期房價拉升地價,調整期房價倒逼地價,泡沫現象不可持續。持“地價推高房價”論者一定忽視了房地産週期性規律,相信房價只漲不跌。

  從本輪房地産週期來看,房價上升初期地價跟著房價走,中期地價追趕房價,當地價增幅超過房價增幅時,市場便進入調整期,進而房價增幅回落對地價形成倒逼。據統計:2004年全國房價增幅為9.7%,地價增幅為6%;2005年房價增幅為7.6%,地價增幅為4.2%。這期間房價增幅高於地價增幅,房價在拉動地價上漲。2006年房價增幅為5.5%,地價增幅為5.18%;2007年房價為7.6%,地價增幅達到12.8%。這期間地價增幅高過房價增幅,地價泡沫已經出現,調整就不可避免。

  土地市場處於房地産上遊,開發商從購地到實現房地産銷售一般需要兩年,近期市場上銷售的房源一般為2007年以前購置的土地。説“地價推高房價”者,可能是指2007年前後高價購置的土地,即使如此,我們仍能發現開發商高價地開發出來的樓盤降價銷售,即房價倒逼地價的現象。

  推漲地價只為積壓土地解套

  有資料顯示,當前開發商手中約有12億平方米土地庫存等待消化,而60%的庫存為2007年前後兩年購置的高價土地。去庫存化已成為房地産業的當務之急,但在目前房價倒逼地價的情況下,消化2007年前後庫存土地風險很大,對於開發商來説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

  而熱點地區地塊高價成交,似乎給一些開發商帶來了希望。很明顯,只有房價繼續上漲,房價倒逼地價的壓力才會緩解;只有地價回到2007年的高位,庫存土地才不會縮水,消化庫存才會有利可圖。為此,一些開發企業開始遲緩去庫存化,以回避消化庫存的風險,開始熱心於土地市場事件。

  最近在一些熱點地區,土地拍賣現場人氣很旺,以致讓土地出讓方感到意外。當然,這其中不排除一些沒有庫存壓力的企業在實施拿地策略,他們在中心城市開始布點,或者大量抄底低價土地,或者選擇優勢地塊高點拿地,既起到地價標桿作用,又能起到抗跌作用。

  對於近期熱點地區地價和房價回升的現象,有業內人士坦言,這種現象不可持續放大,否則房價不太可能“軟著陸”,相當長時間內會是大漲大跌的軌跡。其實,一些開發商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並不擔心樓市的大起大落,而只是如何抓住“大起”的機會跑到前面,在“大落”之前變現更多的庫存。(於海濱)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