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日報報道,“華夏基金公司2007年一年的凈利潤就已經遠遠超過了中信證券2006年前後為購買其100%股權花費資金的總和,由此可見,中信證券做了一筆多麼划算的買賣”,一位金融業的資深分析師提醒《證券日報》記者,“2008年,華夏基金的凈利潤同比更是激增了35.7%”。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規定,中信證券必須在未來6個月內轉讓華夏基金公司部分股權。而此次減持又將給中信帶來多少套現收益?近三個交易日累計上漲超過10%的中信證券的股價或許已經給出了答案。
中信年內被迫減持新華夏
2009年投資收益可達30億元
中信證券公司7月7日公告稱,中信證券、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分別收到證監會《關於核準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吸收合併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的批復》。根據該批復:證監會核準華夏基金吸收合併中信基金,吸收合併後華夏基金(合併後的華夏基金簡稱新華夏)的註冊資本為23800萬元人民幣;中信基金取消基金管理資格,並依法解散;中信證券應于批復之日起6個月內,將所持新華夏的股權比例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
根據中國證監會關於《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若干問題的通知,基金管理公司股東的出資比例應當符合中國證監會的規定,按主要股東最高出資比例不超過全部出資的49%執行,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中方股東出資比例不受此限制。而根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四條規定,合營企業的註冊資本中,外國合營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低於百分之二十五。照此判斷,中信證券轉讓華夏基金股權比例應在25%-51%之間。而從時間上判斷,這一轉讓行為應該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業內分析師預計,從近期基金轉讓估值水平看,考慮到目前市場環境較好且中信非公募資産規模較大,保守估計,中信證券2009年轉讓新華夏帶來的投資收益將達到30億元左右。
即使不考慮減持新華夏帶來的收益,截至目前,中信證券收購華夏基金可以説已經賺了個盆滿缽滿。
2006年7月和10月,中信證券先後收購了華夏基金40.725%、20%的股權,出資分別不超過3.3億元、1.6億元;2007年9月,中信證券又分別受讓了華夏基金3.55%、35.725%的股權,價格分別不超過3000萬元、4億元。由此可以計算,中信證券以不超過9.2億元的代價100%控股了華夏基金,最後一次收購中,中信證券還承諾將儘快完成吸收合併中信基金的工作。此前,中信證券以約10億元的代價全資擁有了中信基金100%的股權。也就是説,如果按照未來合併後的新華夏進行測算,中信證券合計斥資不超過20億元。
中信證券2008年年報顯示,華夏基金公司去年凈利潤為12.24億元,中信基金2008年凈利潤為4844.38萬元。兩家基金公司合併管理資産規模達到2300億元,其中,華夏基金是國內唯一一家資産管理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公司。具體來看,截至2008年12月31日,華夏基金總資産21.9億元,凈資産17.5億元,營業收入33.4億元,利潤總額14.9億元,相比于2007年實現凈利潤的9.02億元上升達35.7%。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信基金總資産2.599億元,凈資産2.216億元,相比于2007年,中信基金凈利潤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中信基金2007年實現凈利潤為1億元,2008年該公司凈利潤僅為2007年的48%。
此外,晨星(中國)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華夏基金所管理的資産規模總計1888.62億元,中信基金的規模則為91.61億元。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拋開2006年剩餘時間不算,華夏基金2007年的凈利潤就已經幾乎達到中信證券的收購成本,而2008年的凈利潤就已經是純利了。如果再加上轉讓收益,中信證券等於2006年以不足20億元的總成本換回2009年年底“新華夏的剩餘控制權+逾50億元現金”,三年時間獲利折合可達5倍。
除了中信證券,其他投資基金公司的上市公司也收入頗豐。據媒體統計:康美藥業2008年年報顯示,廣發基金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約15億元,凈利潤高達約5.96億元。同時,中小規模基金公司2008年經營情況也不錯。長江證券2008年報顯示,長信基金公司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3.47億元,利潤總額1.29億元,凈利潤9655.29萬元,與2007年相比,長信基金的營業收入增長了24.34%(其中管理費收入增長61.73%),利潤總額增長了42%,凈利潤增長27.97%,凈資産增長了21.5%,對長江證券的收入貢獻率達到了2.23%。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