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寧夏新農村創新發展“亮點”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28日 09:56 來源:

  “新農村建設到底怎樣幹,中央方針怎樣才能在基層化成實際行動?”面對記者,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廳長趙永彪半是沉思半是發問:“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因地制異地創新發展是一個重要原則”。

  經過兩天的基層採訪,記者了解到在寧夏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探索努力下,自治區新農村建設的思路越來越對頭,步伐越來越堅實,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富庶,尤其正在全區廣泛推廣的三種模式很具有創新性。

  “土地信用社”提升土地價值

  錢可以存在銀行,土地可否存儲?可否實行借貸?地處平羅縣的小店子村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寧夏氣候乾燥,土地貧瘠,經濟欠發達導致農民增收緩慢,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發展現代農業及規模化特色農業舉步維艱。如何提高單位土地的利用價值?如何轉變西部農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其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自治區正在全面推廣平羅縣小店子村實行的“土地信用社”模式。

  村民王金學樂滋滋地對記者説:“怎麼算怎麼划算!我一家三口18畝地,年年種小麥、水稻,每畝毛收入1000元。今年3月我拿15畝地存進村裏的土地信用社,由信用社招標外地的專業種植大戶來種,按每畝480元我先拿到7200元,去掉春耕每畝需要支出的400元左右的種子、化肥錢,我家每畝才虧120元。不過,由於他們還反過來聘我們兩口子幹5個月農活兒,每月我們夫婦掙得工資1700元,這樣我家今年在沒有任何風險的條件下增收7000元不成問題。”

  “正因為農民認為划算,於是他們便自願地把土地存儲信用社,有了農民的支持,我們這一模式才有了廣泛推廣的可能性”。平羅縣委書記馬文娟講起話來有板有眼。我們這種建立土地歸村民代表大會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土地經營權在農戶基礎上的“土地信用社”,可以説實現了一舉五“贏”:第一是實現了土地的集約規模化經營;第二是有效地解決西部撂荒地及土地有續流轉問題;第三解決農民收入增幅緩慢問題;第四是使大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産業;第五是有效地解決了農民養老等相關社會保障問題。

  目前,平羅縣已成立土地信用社23個,存貸土地5.6萬畝,參加存地農戶772戶,存入荒地13266.45畝,農民掙回工資達10萬元,農業經濟效益增加166.33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600元。

  “村隊企業化”壯大農村經濟

  經濟欠發達,導致寧夏村集體經濟近乎空殼,加上走過村辦企業的彎路,農民就地轉變身份難以實現再就業。如何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如何使農民實現就地轉移?目前,高莊鄉遠景村“村隊企業化”模式正在寧夏走紅。

  記者來到青山綠水自然間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遠景村黨支部書記吳可林介紹説,這是寧夏新秀貿易有限公司與遠景村聯合建設的村隊企業化項目。遠景村土地信用社以50畝土地入股參與固定回報。該企業是一家集農副産品生産、加工、銷售及産品開發為一體的食品加工企業,主要産品為辣油、辣醬及其邊際産品。2006年5月,企業投資1378萬元的一期工程開工投産,截至目前已生産辣椒系列産品1000噸,年增加農民收入360萬元,返還村集體2萬元,解決本村300農民就地就業。

  平羅縣委書記馬文娟最後點評道:遠景村的“村隊企業化”與以往的村辦企業在體制上有本質上的區別。以前是村集體經濟直接參與投資、直接參與經營,現在遠景村是只拿撂荒土地入股,不參與投資和經營,去年底得到2萬元分紅,今年底預計能得到6萬元提成。這樣一來,既解決了“空殼”村問題和強化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又解決了村民離土不離鄉就地實現身份轉移。

  目前,平羅縣共有56家企業與47個村進行合作,開工建設合作工業項目41個,總投資2.8億元,就地解決4500名農民就業。

  “上棚下魚”助移民脫貧致富

  寧夏南部山區群眾的貧困程度遠近聞名。多年來,在黨中央的關懷下,自治區對南部山區大舉開展向川區“吊莊”移民扶貧工程。一幢幢、一排排“塞上(移民)新居”蓋起來了,可移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轉變依託什麼進行呢?記者欣喜地在石嘴山市大武口的隆湖開發區找到答案。

  一幢幢“塞上新居”分外搶眼,一排排塑料大棚格外醒目,一個個養魚池錯落有致。“這是我們在引黃灌區有效利用鹽鹼地發展的‘上棚下魚’生態農業立體種養殖模式”,大武口區委書記俞愛山侃侃而談。為了給南部山區2.8萬移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佔地100畝、投資1478萬元的我區第一個塞上新居工程于2006年4月開工建設,工程全部實現了“五個統一”(規劃、設計、招標、監理、採購)和“十個配套”(供水、供電、排水、通訊、道路、太陽能、文化體育設施等),去年10月,153戶南部山區農民喜遷新居。改變了居住環境,如何讓這些農民增收致富呢?大武口區在建設塞上新居工程的同時,在幾百米外又建設了佔地537畝、288棟“四位一體”(種、養、沼氣、溫棚)的塑料大棚基地。

  “真沒想到能過上這種好日子!”老家曾是南部山區隆德縣的移民張富勇興衝衝地對記者説:“儘管大武口人均一畝鹽鹼地,可政府幫我們家在6分地上建了一個蔬菜大棚,在5分地上挖了個養魚池。若在一畝鹽鹼地上種小麥,每畝每年才能掙200元,可我在大棚裏種西紅柿,一年兩茬可純掙1.6萬元,加上把魚池租出去,一年也能賺得5000元,我這輩子哪見過這麼多錢!”

  像張富勇這樣感慨萬千的移民有許多。到去年年底,“塞上新居”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就達到2870元,已超過寧夏農民的人均收入。

  來源:寧夏日報

責編:胡琳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