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8日 08:45 來源:
新聞快讀
新生代農民工一般都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後出生,和上一輩相比,他們多半是在初中或高中畢業之後就直接來到城市打工,有的甚至一直跟隨進城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里長大。他們對城市的依戀程度明顯增強,渴望在城市中擁有社會根基和保障的願望也更趨強烈,但由於教育水平相對低下和素質缺失,他們的現實與夢想之間總是有差距。
有關人士稱,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將來很可能出現“結構性失業”的現象。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會産生農民工的無序流動,進而制約經濟的良性發展,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調整教育資源配置確保農民工子女不會失學
□擴大社會辦學範圍發展多樣化繼續教育項目
2月27日,是安徽省阜陽市各學校春季開學報到的日子,記者在阜陽市看到兩個群體,一是穿著校服成群走向學校的學生們,一是在阜陽火車站涌動的人群中有很多二十歲上下甚至十幾歲的年輕外出務工者。
記者隨機採訪後了解到,這些來自農村的年輕務工者多是在2000年前後進城的,有人稱他們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子承父業”的思想較為突出,走入了“輟學───打工───掙錢娶媳婦───帶孩子打工”的怪圈。
新生代農民工“子承父業”
在阜陽火車站,正準備去上海打工的蒙城縣雙澗鎮的劉讓告訴記者,他們村有二百多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基本都在二十多歲,有的只有十幾歲,都早早地輟學了。他們這些打工者主要分佈在江蘇和上海,因為“這些地方的工作好找,工資待遇不錯,除掉生活費,每月可往家裏寄1000元”。
“我輟學一年了,高一念到一半就不想再讀了。”來自阜陽市利辛縣的趙大義告訴記者,他小時候有個夥伴,3年前出去打工,現在1個月能賺3000塊錢左右,在他的影響下,村裏的十幾個年輕人都不唸書了,都想打工掙錢。“這次去打工是親戚給介紹的活兒,具體幹什麼還不知道。”
宿州市碭山縣的李建在天津打工,他説,去年自己打工掙了近三萬元,而在家種地一年不過就幾千塊錢的收入。現在小兒子上初中,可學習不好,他打算帶兒子出去見見世面,因為村裏十幾歲的小孩基本都出去打工了。“上學花錢多,大學畢業工作又難找,還不如多掙點錢早點娶媳婦。”
“讓孩子到城市讀書可能性不大,”蒙城縣張樓村的張昌聲説,公立學校門檻高進不去,專門招收流動兒童的民辦學校經常被關閉,更重要的是,他們因為交不起學費進不了任何類型的城市學校。他説,周圍有的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讀書,但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歧視,孩子感覺很自卑。
留守兒童成長為新生代農民工
“留守兒童正在成長為新生代農民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頗為關注的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結構研究中心主任王開玉説,現在農民的收入雖然增加了,但當農民工開始告別傳統生活方式的時候,農村留守兒童便成了這種撕裂了的生活方式的受害者,它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這些留守兒童將“追隨”父輩們的“足跡”,早早輟學打工掙錢。
王開玉説,以前古訓説“父母在,不遠遊”,而現在恰恰相反,變成了“兒女留守,父母遠行”。這部分兒童的教育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經達到2000萬,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已高達18%至22%。
農民工子女教育一直都面臨著這樣“兩難”的困境:一是隨父母進城的子女,即流動兒童的教育難題,二是留在家鄉的子女,即留守兒童的教育難題。王開玉説。
“流動兒童因為在城市找不到合適的學校而輟學,留守兒童因為沒有人管而存在教育上的缺失,當他們達到一定年齡甚至不到成年人年齡時,就早早地跟隨家鄉人外出打工。”王開玉説。
農民工子女教育要跨“兩難”門檻
近年來,農民工子女教育難的問題,雖然逐步引起了各級政府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教育部門及有關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一直不顯著。
安徽省教育廳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沒有人管,即使有監護人也代替不了父母;而在城市,仍有個別學校和教師歧視農民工子女,導致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受到某些損害。比如農民工子女不能參加學校或當地各級政府舉辦的各種活動,不能參加“三好學生”評選,甚至不能參加體育比賽等。
合肥市公安局一位負責戶籍管理的同志也説,現行戶籍制度與人口流動需求不相適應、不夠協調,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讀費和贊助費,“流動兒童少年就學以流入地管理為主”的政策較難操作,客觀上都造成了流動兒童難教育,留守兒童教育難的問題。
素質缺失將出現“結構性失業”
“隨著城市産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化,新型産業需要具有相對高知識的産業工人,”安徽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徐華説,這客觀上會造成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的素質“不達標”,將來很可能出現“結構性失業”的現象。
他認為,現實中新生代農民工由於受教育程度低,很容易形成勞動力供求之間的知識斷裂。如果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訓,這些農民工將很難從事專業性強的工作,也無法適應新的勞動崗位提出的新要求。這樣下去,我國的人力資源儲備將受到嚴峻挑戰。
徐華説,今後一個很長時期裏,我國都要面臨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難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會産生農民工的無序流動,進而制約經濟的良性發展,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亡羊補牢”調整教育資源配置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問題,安徽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認為,政府目前需要做的是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形成規模化的商業教育服務體系,提高社會商業辦學在學歷教育中的比例,通過教育培訓讓他們掌握一種或多種技能,提高其綜合能力。
而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還要靠政府推動,開闢打工子女的綠色通道,靠家校互動,共同擔負教育責任。對於隨父母在城市居住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城市政府要儘快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合理安排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針對城市不同地區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的現狀,教育主管部門應儘快調整資源配置,同時加大財政投入,鼓勵民間辦學,動員社會捐贈,確保農民工子女不會失學。
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