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A股將邁入黃金十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4日 09:52 來源:

  

 
上市公司業績的增長開始對市場産生決定性影響
 
(上市公司業績的增長開始對市場産生決定性影響)
 
A股市場1993-2006年的P/E估值區間
 
(A股市場1993-2006年的P/E估值區間)
 
   ─東方證券2007年投資策略

  《上海證券報》消息:從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有著很多的驚人的相似之處,一國經濟發展的“黃金階段”往往帶來資本市場發展的“黃金年”。20世紀的60年代,日本的經濟邁入工業化階段,産業結構開始升級,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快速增長,日經225指數10年內增長了3倍。而中國宏觀經濟的高速可持續增長,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黃金髮展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股權分置改革之後,我國終於迎來了活力綻放的資本市場,證券行業自身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發展週期。無論是上市公司的數量、質量,還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金融創新更是為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打開廣闊的空間,使其能夠滿足各類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各方利益主體的共同基礎變大了,有了共同經營好上市公司的內在動力和機制。   

  在全球流動性充分寬余的背景下,活力綻放的資本市場更是受到國際、國內資金的熱烈追捧。中國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之一,國際資金流入更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們認為中國A股正邁入“黃金十年”。   

  宏觀中國2010年躋身工業化國家行列   

  中國經濟1992年進入工業化進程的初級階段,1999年進入工業化進程的成熟階段,我們推斷中國經濟將於2010年左右進入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根據日韓等亞洲國家發展經驗來看,工業化成熟階段的兩大特徵,一是經濟依然會高速增長,二是技術密集型的産業主要是各種機器設備開始快速發展。   

  以日本為例,從部分主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以及投資增長等特徵可以判斷,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階段大體相當於日本60年代中期。   

  而60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最快的階段,其中1966年至1970年間GDP增長率都維持在10%以上。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我們推斷,未來5到10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這一階段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黃金階段。   

  2006年中國開始創新型國家建設階段,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配套政策有望在明年集中出臺將,將使企業的創新環境發生實質性轉變,推動企業創新活動的蓬勃開展,進而成為經濟增長重要的推動力量。   

  中國可持續的增長來自産業升級。大國經濟的國際産業發展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後,經濟增長方式、産業結構、消費方式等方面均將發生重大變化。在這一階段,製造業與服務業均進入快速發展期,而且製造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具有服務化趨勢。   

  奧運會的舉辦對於一個國家來説,特別是對一個屬於新興市場的國家來説,不僅給旅遊業、體育與閒暇産業、電子産業、通訊業等相關行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更重要的是,奧運會的舉辦説明一國的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開始獲得世界的認可和關注,代表舉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全面展示,擴大了與全球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機會。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往往是一國(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騰飛的重要標誌。   

  日本的經濟發展在60年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64年日本奧運會的舉辦可以説是這種巨大成功的標誌和開始,日本以奧運會為契機,跨入到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如果我們以日本舉辦奧運會的前一年為起點,日本在1963年至1973年間,GDP年均增長10%,經歷了日本發展史上少有的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階段。在此黃金十年,日經225指數從1400點上漲到5200點,漲幅近3倍。   

  和日本六十年代相比較,我們處於同樣的經濟起飛路,面臨同樣的貨幣升值預期、首都同樣的將舉辦奧運會,連上證綜指從1993年12月到2006年12月走勢似乎也與日本奧運會舉辦前有著驚人的相似,我們預計中國同樣正處於“黃金十年”的開端。   

  中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部分主要指標比較   

  指標         中國    日本   

  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 37.7 37.3   

  (2004) (1966)   

  第一産業佔GDP的比重 12.6 14.9 9.82   

  (2005) (1960)(1965)   

  人均用電量(千瓦小時) 1907 1917   

  (2005) (1965)   

  嬰兒死亡率(%。) 21.5 21   

  (2004) (1964)   

  市場資本市場活力綻放   

  股權分置改革之後,我國終於迎來了活力綻放的資本市場,證券行業自身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發展週期,行業的健康發展比指數一時的漲跌更為重要。   

  首先,從證券市場的供應方來看,也就是市場可供投資的標的來看,上市公司的質量得到大大的提高。後股權分置時代,股價成為聯結各方的共同紐帶,各類股東的利益取向趨向一致。大股東在以市值考核的壓力下,願意將自己最好的資産注入到上市公司,同時也意識到管理層對公司發展的巨大作用,也願意用股權激勵的方法,使得管理層和自己有著共同的利益目標,也就是市值最大化為目標,客觀上解決上市公司管理層利用其優勢地位,為自己牟取不正當利益的動機和可能。在更為嚴格的監管下,上市公司無論是從內部動力機制還是外部監管,都在向好的方向在發展。另外,2007年將是中國證券市場的大擴容的一年,無論是優質的大籃籌公司的海歸,還是金融創新(股指期貨的推出),都將給市場上不同的風險偏好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增加了證券市場對各類投資者的吸引力。   

  其次,從證券市場的需求方來看,資本市場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機構化特徵更為顯著,券商、基金、保險、QFII的規模在2006年得到迅速增長。券商在管理層完成清理整頓工作之後,強者恒強,2007年將展開一場券商"上市潮",而且券商作為各項業務的仲介機構,券商實力的增強將大大增加市場的活力。   

  最後,能夠保證資本市場從此邁入“黃金十年”的一個重要保證就是管理層對證券市場的呵護,例如“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8個部委聯合清理大股東佔款問題”等文件的出臺。   

  資金明年QFII總規模有望超170億美元   

  從2002年開始,我國進出口開始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佔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從4%上升到2006年的8%左右,中國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之一。伴隨著這一過程,國際資金流入成為長期的過程,A股市場也將成為國際資金的重要配置中心。   

  近期管理層明顯加快了對QFII的審批速度,2006年1至11月,共有18家機構獲批QFII資格,並獲得了30億美元的新增額度,二者均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QFII也明顯加大了對A股的投資力度,當前QFII已成為國內A股市場僅次於基金的第二大投資機構。   

  此外,各路國際資本通過多種渠道進入A股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於國際資金來説,真正的大牌機構是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以及資産管理能力強的國外投行。現在QFII額度最高的是瑞銀,也只有8億美元的額度。對於管理著幾千億美元的海外機構,一旦把中國市場納入全球“正常”配置,一家機構投入的資金就相當可觀,對於證券市場來説,資金永遠比股票多,關鍵在於市場自身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中國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隨著我國形成一定工業基礎後,引進外資方式應從外商直接投資逐步轉變為引進外國證券投資。中國引進外國證券投資的步伐將會進一步加快。   

  我們預計,QFII有望在2007年進入一個快速的增長期,QFII的總規模有望超過170億美元。國際投資基金也將在2007年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加大對A股的投資力度!   

  業績預計2006年上市公司業績增三成   

  當8月底公佈2006年上市公司中報業績總體增長5%,大大超出市場的預期,上證綜指走勢隨之扭轉;當10月底市場謹慎面對超級大盤工商銀行的發行時,此時3季報業績增長20%,市場對今年業績的大幅增長再不抱懷疑,大盤股的上漲便也不再猶豫。   

  我們的研究預測顯示,上市公司的業績在經歷2005年盈利低點之後,多數公司的盈利能力自2006年起將重拾升勢,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隨著自主創新戰略的提出,國家對工業企業予以更大的政策支持,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工業企業利潤2006年也在持續上升;同時,國家刺激內需的政策開始生效,消費增速達到14%,創下幾年新高。城鎮居民實際收入仍保持平穩增長,這將對未來消費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形成重要支持,為相關消費類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帶來持續的動力。   

  其次,隨著大宗商品的價格回落,中下游行業開始景氣回暖,業績出現實質性回升。   

  第三,2006年很多大股東開始把優質的資産注入到上市公司,開始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使得2006年的業績大幅增長更有保證。   

  第四,隨著大量的銀行股上市,以及未來的保險、電信服務業公司的上市,A股市場的結構化特徵顯著,從週期性特徵明顯向服務業特徵明顯轉變,服務業市值佔比從2005年底的15.3%上升到目前的40.8%,服務業凈利潤佔比從2005年底的12.2%上升到目前的33.9%。相對於週期性行業來説,服務業的利潤增長更顯得穩定和可持續。   

  第五,2007年上市公司業績受稅制改革和新會計制度的實施的影響會比較大。2005 年A 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實際稅負水平在31%左右,如果內外資企業的實際稅負水平統一到25%,在其他情況不變下,預計帶動上市公司業績提升9%左右。最受惠的行業為銀行、食品飲料、煤炭、通信運營、零售、石化、房地産等行業。與時同時,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逐步代替成本法原則,鼓勵兼併收購、整體上市,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預計帶動上市公司業績提升5%左右。最受惠的行業為房地産、IT行業、電力、電力設備等。   

  我們預計2006、2007年上市公司業績仍將保持持續的穩定增長,增長率分別為30%、20.1%,同時預計2006、2007年滬深300成份股業績增長率將分別為32.63%、24.2%。   

  估值目前尚處低估值區間   

  2006年至今,A股市場雖然已有近80%的漲幅,但是一方面2005年市場的估值水平太低,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業績在2006年實現快速增長,2006年市場動態估值水平(剔除虧損公司)為22倍,這在A股市場的交易歷史上,尚處於低估值區間。另外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更趨於穩定和可持續,資本市場在經歷股權分置重大改革之後公司的治理結構有著顯著的提高,我們認為中國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還有著較大提升空間。   

  比較A股能否重演印度奇跡?   

  在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的4年多時間裏,印度SENSEX指數由2949.32點上漲至13900點,漲幅高達371.30%,為全球之冠!同樣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樣處於産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究竟是哪些因素觸發了印度股市迸發出井噴式行情?A股又能否重演印度SENSEX的奇跡呢?   

  我們認為,估值水平的合理性和盈利的持續增長能力是一個市場是否具有吸引力最重要的內在決定性因素,而印度SENSEX奇跡的本質也正源於此。印度SENSEX指數在2002至2003年的盈利增速分別高達30%和31%,雖然在2004年增速稍有下滑,但在整個2002至2005 年4年的區間內平均增速高達29.55%,在2005年更是達到了34.20%的驚人數值。印度服務業在SENSEX中的市值比重達到了28.20%,信息技術所佔比重也達到了19.19%。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成為了印度股市盈利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保障。   

  印度股票市場在2002年以來的繁榮也與其更為開放的金融市場密不可分。印度早在1993年就引入了QFII制度,領先中國10年。外資的大規模流入推動了印度股票市場的上升,上升的股票市場又吸引了更多的外資流入,形成了良性循環。截至2006年10月,印度國外投資者累計證券投資額已經達到510.20億美元之巨。   

  中國股市已擺脫多年持續下跌的陰霾並已樹立長期上漲的趨勢,投資者信心得到極大恢復和提振。近一年的上漲,A股市值已突破7萬億,比2005年增加了118.59%。綜合判斷,A股在未來兩年的盈利增長潛力巨大,加上美元減息背景下全球流動性依舊充裕,A股市場有望成為國際投資基金2007年的投資聖地,A股極有可能演繹單邊上漲趨勢。   

  趨勢2007年A股趨勢預測   

  我們預計2007年上證綜指將升至3000點、滬深300指數將升至2400點,A股仍可提供40%至50%的收益率。這個判斷立足於上證綜指24%的公司盈利增速、5%的本幣升幅以及25倍的PE估值水平。   

  市場將會出現數個階段性高點:一個是2007年3至4月份;另一個將會是股指期貨推出時點。另外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也將引發市場調整,但是在充裕的流動性以及良好的基本面推動下,市場仍將維持上升態勢。   

  2007年A股市場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   

  美國經濟出現增速放緩明顯乃至於衰退;A股公司的盈利增速低於預期;宏觀調控的力度超過市場預期;本幣升值幅度的減弱,我們認為出現上述的風險可能性較小。   

  2007年重大的投資主題主要包含兩大方面:   

  重大事件驅動型主題和行業景氣驅動型主題。   

  我們建議在以下行業中構建投資組合:   

  重大事件驅動型,如自主創新型龍頭企業、3G受益企業、奧運受益企業、醫改背景下受益的醫藥商業企業;行業景氣驅動型,如金融類(證券、保險、銀行、地産)企業、裝備製造業優質企業、新興消費品優質企業、部分供求關繫緊張的金屬企業、景氣復蘇的煤電油運及相關産業鏈的優質企業。

責編:曹樹彬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