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8日 15:03 來源:
稿件記者 盧麗君 通訊員:郭俊玲、劉靜、孫戰龍
事件發生地:北京大學
報道時間 2005-12-16 11:29:50
北京大學教授孟二冬:他的心和學生在一起
2005年12月12日,隆冬的北京分外寒冷。北京大學校醫院一間普通病房裏卻充滿著溫暖和歡樂。得知許久不見的老師會在校內做一個血常規檢查,學生們都冒著嚴寒自發趕來看望。病房的窗玻璃蒙上了暖暖的霧氣,老師身著大紅毛衣,頭戴深灰暖帽,眼神和藹,面龐慈祥,他問著身旁的每一個學生:“最近學習情況怎麼樣?”“開題報告做得怎樣了?”
這位和學生在一起的老師,就是48歲的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孟二冬。去年春,孟二冬到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時,病倒在講壇上。治療期間,他仍然堅持指導學生。得知老師病重的消息,很多學生在網上發帖,祝願孟老師早日康復。
“他的心始終牽掛著新疆”
2004年3月1日,在日本東京大學做訪問學者回國還不到一年的孟二冬,來到新疆石河子大學中文系,開始為期8周的支教工作。
3月8日,支教的第二周,孟二冬發現他的嗓子開始沙啞,並且一天比一天厲害,還常伴著劇烈咳嗽。他到校醫院打完針、吃完藥後,仍然堅持上課。學生們發現,課堂上孟老師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後來不得不用麥克風。
除了給石河子大學中文系2002級138名學生講授《唐代文學》必修課,孟二冬還為中文系教師開設了《唐代科考》的選修課。此外,他還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與中文系的教師座談,為推動石河子大學中文學科建設出謀劃策。
2004年4月26日,當孟二冬倒在新疆石河子大學中文系的課堂上時,在座的中文系02級130多名學生不知道,一個乒乓球大小的惡性腫瘤正擠壓著孟老師的氣管,使他難以發聲;擠壓著他的食管,使他難以下咽。孟二冬忍著巨大病痛,堅持完成他作為北京大學對石河子大學“對口支援”計劃的老師每週10學時的教學任務,沒有休息一天,一直工作到完成雙方協議計劃的最後一課……
2004年5月2日,孟二冬被緊急送回北京。當得知孟老師患了重病,石河子大學的許多師生都被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動得失聲痛哭。他教過的138名學生精心準備了一個精緻的留言簿,每個學生都寫上了自己的祝福,寄給了病榻上的孟二冬。國慶節期間,新疆石河子大學的師生自發捐款,他們在慰問信中寫道:“您對事業的執著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是我們獲益終生的財富。”
生病期間,為儘快恢復體力,孟二冬還堅持鍛鍊,每隔一週由愛人陪同前往爬山。他常説:
“等病好了,我再去新疆!”2005年12月,孟二冬的病情越發嚴重了,癌細胞擴散到他的腦部後,生命受到更為嚴重的威脅。孟二冬委託自己的博士生劉佔召去新疆繼續講授唐代文學的講座,與學生座談博士論文:“他們最缺的就是學術交流啊!”隨劉佔召到新疆的,還有孟老師自費為學生們製作的200張古籍資料光盤。
“他為人清正剛毅,治學勤勉踏實”
“清正剛毅,勤勉踏實”,這是孟二冬教授的導師、著名學者袁行霈先生對他的評價。1981年,袁行霈先生第一次見到孟二冬時,孟二冬還是作為安徽宿州師專的教師來北大中文系進修古代文學。1985年和1991年,孟二冬分別考取袁行霈先生的碩士生和博士生,1994年畢業後留在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任教。從1994年到2001年初赴東京大學做訪問學者之前,孟二冬一直是袁行霈先生的得力助手。
“清正是説他在為人上很有正義感,是非分明。他從不隨波逐流,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都能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那就是凡事以工作為重,教學、科研、指導學生都是他的工作,所以他總是把這些放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袁行霈説。
“二冬是個堅強的人,是個硬漢子。”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裏,孟二冬歷經三次大手術,可心態依然坦然豁達,精神仍然樂觀飽滿。第二次手術後,他剛恢復一點體力,就前往參加研究生的開題報告,發表評論時,他用喑啞的聲音一講就是40分鐘。開顱手術的前幾天,他堅持到系裏參加學生迎新會,和新來的學生們見了面。這也就是袁行霈先生説的“剛毅”。
不論清正剛毅還是勤勉踏實,這兩者體現在孟二冬的身上其實都是同一的。所以他對待學生會一絲不茍,嚴格要求,事無巨細地關心學生的學業進展和成長狀況,盡己所能地為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所以他對待學問會自得其樂,甘之如飴,把學問當作一種人生境界去追求。“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孟二冬教授不僅做到了這點,而且是心情愉悅地做到了。
對於妻子耿琴來説,孟二冬留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筆直的背影。“這麼多年來,他都是深夜12點多睡覺,早上4點多就又起來了。所以,每天我睡覺前看到的是他在書桌前坐得非常筆直的背影,早上一睜開眼,看到的又是那個筆直的背影。”
正是這種對學術的執著追求,對治學的極端勤勉,使孟二冬在學術上成績斐然。他的博士論文《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被許多專家認為是奠定了他學術地位的代表作。袁行霈在評價這篇論文時説:“任何一篇論文所提出的論點,都不一定能得到學術界所有人的贊同,但是二冬在以上兩方面的開拓,是無論誰也不能忽視的。”後來孟二冬經過7年潛心研究寫出的《〈登科記考〉補正》,也印證了當年專家們對他的判斷。
在那7年裏,只要沒有課,早上8點,孟二冬便準時拎個水杯到圖書館古籍資料室查閱資料,每天與館員一起上下班,最終完成了上中下三冊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登科記考〉補正》最終獲得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體現了孟二冬在學術上求實和創新兩個方面的特點。“創新必須求實,”著名學者溫儒敏教授説,“沒有孟二冬近十年中憑著求實的精神,對一部部古籍的查閱,一個個條目的考證,就不可能最後寫出這部在文學界和史學界都具有重要價值的巨著。”
“做孟老師的學生是最幸福的事”
在北大中文系,孟二冬的課是最不能落的。雖然現在因為氣管與食管的惡性腫瘤,孟二冬幾乎説不出話,但聽過他講課的學生都記得:他在課堂上神采飛揚、談笑風生,他講課時嗓音洪亮,有時哪怕是教室的門緊閉著,也可以在樓道裏聽到他抑揚頓挫的講課聲。課堂上,他生動的講述讓每一位學生都融入到知識的海洋中。
在北大中文系,上孟二冬的課也是最累的。因為,每一次課孟二冬都做了精心的準備,考證、誤收的資料也不會遺漏。學生們生怕會落下些什麼,在課堂上貪婪地記錄著。在《詩歌研究》這門課結課的時候,孟二冬對學生們説:“辛苦大家做筆記了。”03級碩士生趙樂感嘆説:“我們也只是記筆記,而孟老師則是從大量的文獻資料中替我們找到這些資料,工作量得有多大啊!”
孟二冬就是這樣毫不吝嗇地將他全部的愛傾注給了學生。
他從不對學生發脾氣,但對學生卻非常嚴格。凡是他參加各種學生考核,無論學生論文有多長,他在考核時都會在文章中夾著密密麻麻的小紙條,每章每節都有。這些紙條裏有一些是對論文的想法、構思方面的建議,有一些則把每一頁的錯字都標出來。
03級博士生劉佔召還記得,兩年前的冬天,孟老師為他批改《杜詩譯注》這門課兩千字的作業筆記,由於版本有一些錯漏,劉佔召作了一些説明。拿到作業的時候,劉佔召發現,每一處錯漏孟老師都給出了更具體的標注並鼓勵他:“這樣做很好,做學問就要仔細些。”身教勝於言傳,孟二冬就是這樣以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學生。
今年剛剛入學的05級碩士生蔡丹君,9月10日去醫院看望孟二冬時並不知道老師的病情。醫院裏,孟二冬見到蔡丹君的第一句話是:“真對不住你們,你們一開學我就病倒了。”就這樣,一個多小時裏,孟二冬一邊輸液,一邊聊天,從學習方法到人生理想,給蔡丹君上了令她終身難忘的研究生的第一課。而孟二冬是第二天就要做開顱手術的人啊!
從內蒙古來的趙樂剛入校時很想家,孟二冬知道這個情況後,經常請趙樂到家吃飯,有時還跟他開玩笑:“我家就住在京包線旁邊,每天可以聽到內蒙古火車進京的聲音呀!”趙樂心裏暖洋洋的。在開顱手術之前,孟二冬聽到學校暢春新園落成的消息,打電話要求去“看看同學們的新家”……
“他是一個堅韌、堅強的英雄”
2004年5月,孟二冬從石河子到北京進入北大醫院胸外科就治時,正常人的氣管可以通過一個手指,而他的只剩下2至3毫米了,他的呼吸極其困難,隨時有窒息的可能。
“這是我見過的情況最重的急診病人。”胸外科護士長王玉英説。由於食道腫瘤侵犯了氣管,手術將要切一段食管將胃上移以代替食管,還要切一段氣管,然後將氣管對接縫合,腫瘤周圍的大血管更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另外,麻醉誘導將會使病人喪失自主呼吸,如果插管不成功病人將會面臨死亡的威脅!
“好像下一口氣就會喘不上來,就怕他去手術室的路上咽不下一口氣。”北大醫學部副主任劉玉村教授回想起那時驚心動魄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孟二冬沒有喊一聲疼。
手術進行了12個小時。手術結束後的五天五夜,孟二冬在重症監護室,這五天五夜的痛苦只有孟二冬自己了解:胸腔打開後被鋼絲捆住了,手術後的傷口長40多厘米,麻藥過後的疼痛撕裂了傷口。疼痛的汗水浸濕了床單、枕頭、被子,孟二冬一聲不吭。五天后,當他被推出重症監護室時還帶著微笑,推著他的護士情不自禁地説:“孟二冬真棒!”手術後的十八天裏,孟二冬滴水未進,第十九天咽下第一口水他竟用了二十四個小時──他已經不會咽,也不知往哪咽了。
2004年5月、2005年1月、2005年9月,孟二冬進行了三次手術,第三次還是開顱手術。“誰都願意接診這樣的病人,因為他從不給醫生添麻煩;但誰都不願意接診這樣的病人,因為他一聲也不吭,所以醫生很難了解他正在經歷的疼痛。”劉玉村回憶説:“他是一個堅韌、堅強的英雄。”
“孟二冬是個英雄!”北大醫院李簡教授説。手術後,化療導致他噁心、渾身無力,不能吃也不能睡。但令人無法想象的是,即便如此,他還堅持每天練習書法、研讀學術著作。他經常寫的八個大字是“尺璧非寶,寸陰是競”。他跟身邊的人説,如果對死有遺憾,那便是沒有更多時間與學生、與自己的學問在一起。
他微笑地對待人生
每一次被推出手術室時,孟二冬都是微笑的,正如他從始至終微笑地對待人生。
2005年5月,進行了兩次手術的孟二冬報名參加北大全校運動會的跳高和跳遠兩個項目。“他熱愛生活,在生病前後並無兩樣。”北大中文系黨委書記蔣朗朗説,“疾病使他的身體消瘦了,但他的精神沒有任何變化。”
熱愛運動的孟二冬從來都是一雙布鞋進閱覽室,一雙球鞋進操場。今年夏天,孟二冬還與學生們一起在五四體育場踢足球。
孟二冬一家三口,給熟識的人留下的感覺總是很溫暖、很和睦。“一家人話都不多,但只要你接觸久了,就能感覺到他們之間非常和諧、非常溫暖,甚至能感覺到他們心心相通。”曾在44號筒子樓裏與孟二冬為鄰的小楊動情地説道。
孟二冬生病之後,在首都師範大學讀大四,並且已經報考了首師大研究生的女兒幾乎每天都要回到幾十里外的西二旗家中陪爸爸。孟二冬非常熱愛體育鍛鍊,回到家裏,女兒就會陪著爸爸一起運動。她説,父親給她的,很少是直接的言傳,更多的是以身作則。爸爸從來不會左右她讀什麼專業,但是爸爸做學問的堅持和勤奮,卻一直都是她的榜樣。
2004年12月24日,孟二冬和妻子一起送給了女兒一張賀卡,看著爸爸用雋秀的鋼筆字寫成的“行成于思,業精於勤,然後心想事成。爸爸囑”,一年多來從未在爸爸面前掉過一滴淚的女兒不禁眼眶一熱,她説自己從爸爸身上學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現在感觸最深的就是他頑強的生命力和意志,這些都將成為她一輩子的財富。
這兩天,孟二冬家的陽臺上又多了一盆花,那是孟二冬用葫蘆的種子種出來的。“再過一段時間,這裡就可以搭一個葫蘆架子了。”孟二冬微笑著説。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但當陽光透過花叢照進屋裏的時候,仍讓人感受到陣陣暖意。當心靈像陽光一樣燦爛、明媚的時候,春天就會如約而至。
短評:人民教師的偉大境界
孟二冬的事跡有許多感人之處和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的地方。他為了教育事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他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嘔心瀝血;他甘於寂寞,十幾年如一日潛心做學問;他珍愛生活,自強不息,堅忍不拔,樂觀向上……但還有一件看似平常和細微的事情,卻也是難能可貴的,那就是,他把學生放在心上。
他支教新疆回內地在醫院治療期間惦記著學生們,關心有沒有老師接他的課;他深知新疆的學生學習資料欠缺,託人把自己自費為學生們製作的200張古籍資料光盤帶去;他開顱手術的前幾天,堅持到系裏參加學生迎新會;他對每一位自己負責的學生論文都認真地作出批語和建議;學生想家的時候,他請他們到家裏吃飯;過年的時候,他給同學們做紅燒肉;他住院治療,學生們去看他,他的第一句話就是“真對不住你們,你們一開學我就病倒了”。
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體現出的是孟二冬作為一個人民教師的境界。把學生放在心上,是教師的偉大境界。因為黨和人民把培養青年學生的使命交給了教師,在教師的一切人生和事業追求中,關心學生、愛學生,把他們培養成才,是最大的價值所在、是最美的品德所在。
責編:劉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