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5日 13:47 來源:
| |
撰文/單之薔
2006/10
記得曾看過前蘇聯一部反映衛國戰爭的電影,大部分情節都模糊了,但斯大林的一段話卻記住了。當時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聯危在旦夕。但是紀念十月革命的紅場閱兵卻照常進行。斯大林此時的演説就是戰前動員。他是這樣説的:他們(德國法西斯)想消滅一個産生過彼得大帝、庫圖佐夫、羅蒙諾索夫、普希金、托爾斯泰、萊蒙托夫……的國家……
斯大林演説完畢,接受檢閱的部隊直接由紅場開赴戰場。當時我就想:為什麼這些人的名字能進行戰前動員,為什麼一想到有人要消滅這些名字,就讓俄國人血脈賁張,誓死抵抗。因為這些名字,代表的是俄羅斯精神的核心,它們是俄羅斯民族的靈魂所在,是俄羅斯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象徵符號。
假如情況發生在我國,兵臨城下,我軍的統帥進行如此的戰前動員,他會怎樣説?我們中華民族有眾多光輝的名字可供選擇,他完全可以説,他們想消滅一個産生過漢武大帝、老子、莊子、孔子、祖衝之、李白、杜甫、蘇東坡、羅貫中、曹雪芹……的國家。
這些光輝的名字,足以喚醒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意識。
民族和國家意識是什麼呢?就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屬的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其中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祖先和歷史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就是對國土山河的認同。
我在想,像漢武帝、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可以看作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象徵和符號。但是我們有什麼樣的象徵符號來代表中國的山河和土地呢?我們的山川河流中哪些已經成為中國人意識中的符號可以喚醒我們的“國家意識”呢?我想到了“三山五嶽”,想到了黃河、長江。
但是這些關於國土山河的象徵符號作為一個整體和系統是有所欠缺的,就是缺中國西部的符號系統。“三山五嶽”局限于我國的東部地區,屬“半壁江山”,對於我們樹立國家意識,還是有所欠缺。長江、黃河作為中國山河之象徵,就完整性而言,強于“三山五嶽”。但是就符號意義而言,還是偏于東部。
我希望能在我們的國土上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尋找的結果,發現橫穿我國東西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我們在這裡把它稱之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這條大道高度整合了我國東部、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尤其神奇的是,許多世界級的景觀竟然集中在這條大道兩旁及周邊,譬如,東部的名山名湖有黃山、廬山、西湖、太湖、洞庭、鄱陽等,西部的名山名湖有貢嘎、南迦巴瓦、珠穆朗瑪、希夏邦馬、羊卓雍錯、納木錯等。
這真是一條東西合璧、交相輝映的大道,作為審美,它是一條帶狀的世界級景觀長廊,作為培育“國家意識”和“國土意識”的象徵和符號,它是一個豐富的令人驚嘆的符號系統,幾乎是中國所有類型的自然景觀,這條長廊上應有盡有。它彌補了傳統的“三山五嶽”的不足,比如,“三山五嶽”不能代表中國西部像“貢嘎”和“希夏邦馬”這樣的雪山,這條景觀長廊也彌補了黃河、長江在符號象徵上的不足,它使印度洋水系的河流進入象徵系統。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譬如湖泊,僅有傳統的五大淡水湖,代表不了中國的湖,只有像納木錯、羊卓雍錯這樣美麗的鹽湖作為代表進入了湖泊的象徵系統,我們才能説對於湖泊,我們有了“國家意識”。
甚至像杜鵑花,也因這條大道獲得了一個完整的“世界杜鵑花中心”的象徵意義。我們完全可以稱這條大道為“杜鵑花之路”。因為僅有中國東部的映山紅等少數杜鵑花種類是不夠的,這條穿越了橫斷山和東喜馬拉雅這樣的杜鵑花分佈中心的大道,提綱挈領,將中國眾多的杜鵑花統領起來,凝聚成一個概念:這是一條“杜鵑花之路”。杜鵑花中的“國家意識”就油然而生了。
甚至冰川這樣的景觀,也因這樣一條大道整合起來,塑造起中國作為一個“冰川大國”的形象,中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冰川大國。但在東部地區,僅在部分地區有過古冰川的遺跡,而在西部地區則分佈著壯麗的現代冰川,在這條大道穿過的地區,有世界罕見的壯麗的冰川景觀:冰瀑布和冰塔林。因此這條大道完全可以看作是一條展現中國冰川大國形象的符號系統。
民居和宗教亦如此,這條大道都有一種整理、凝練和將散亂的信息提煉成一套象徵性的符號系統的作用。
説起人文現象,這條大道所起到的象徵意義對培育“國家意識”的形成就更有意義了。
這條大道的東段和西段連接的是中國最大的兩個民族:漢族和藏族,中段通過的是多個少數民族地區,我們中華民族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説法是“多元一體”,因此真正的“國家意識”是漢族和包括藏族在內的各個少數民族意識的意識。像藏族的民族英雄格薩爾這樣的人物形象完全應該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這條景觀大道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國西部農牧交錯帶的一部分,而西部的農牧交錯帶應該是我國東北部地區農牧交錯帶的延伸。
過去我們談論中國,其實頭腦中總是“東部”,而不是“東西合璧”。比如,説我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至於秦嶺以西就不説了,但秦嶺以西還有半個中國呢,怎麼能説秦嶺─淮河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同樣談我國的農牧交錯帶,從黑龍江的西北開始一直延伸至蘭州、西寧一帶,就停止了。其實這個農牧交錯帶在西部青藏高原上還在延續,只不過呈現了一種更複雜的狀態。可以這樣説橫斷山北半部整個就是農牧交錯帶,因為這裡的人們大多是半農半牧地生活著。在橫斷山的北界沿著四川省的紅原、色達、甘孜一直到青海省的囊遷和西藏的邊壩、比如、那曲,再沿著岡底斯北麓向西還有一條純牧業與半農半牧的交錯帶。這樣一條從黑龍江到西藏的漫長的農牧交錯帶才是中國真正的農牧交錯帶。
這條大道因此又獲得了一種意義,它不僅包含了草原遊牧這樣的景觀,還包括了半農半牧這樣的人文現象。這些無疑更豐富了這條大道中的“國家意識”。
熱愛中國的理由有千萬條。如今又多了一個理由,就是中國有這樣一條景觀大道──318國道。這條大道兩邊集中了那麼多的珍稀和美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關鍵是這條景觀大道體現了一種國家意識,它可以凝練出一套豐富的代表中國的符號系統。它給中國的形象又打造了一個符號,創造了一個象徵,給熱愛中國的人又提供了一個熱愛中國的理由。
本期封面:川藏公路沿途,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附近海子山上的冰蝕岩盆。
責編:劉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