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李健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9日 15:00 來源:CCTV.com

  姓名: 李健全

  籍貫: 廣東惠陽

  年齡: 27歲

  所在創業城市: 廣東中山市、廣州市

  聯絡電話:133 8089 1001

  電子郵箱:kenlee007@126.com

  創業項目:客家小吃全國加盟連鎖-“粄印世家”

  項目簡介:

  客家人是中華民族非常優秀的群體,雖不是少數民族,但它的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傳統,同時他們的敢於冒險和創新的精神,自古至今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大。

  時下,大家偶爾也會在大街小巷見到寫著“XX客家特産”、“XX客家小吃”的店舖,遺憾的是不少“挂羊頭賣狗肉”的,即使不是,也是做得很泛的,而真正做口碑、做自己品牌的幾乎沒有。我時常在想客家人有著如此獨特的優良傳統,客家小吃也是非常特別的,一定是市場的。為什麼就沒出幾個如“XX燒餅”、“XX小吃”的東西呢?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品牌意識,不懂得品牌效應。首先就是建立口碑,同時要懂得塑造和保護品牌,當你有了口碑,品牌也出來了,就自然會有客戶找上門了。

  我的項目是以“客家小吃-粄”建立品牌如:“粄印世家”,真正塑造客家小吃品牌店,在全國範圍內招加盟商。如果經營正常的話,第一年將開20多家店,第二年擴張10倍,將店數開到200家。

  成立“客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粄印世家”的成功模式,複製更多客家食品品牌,從而專業做客家餐飲品牌管理和加盟提供商。客家餐飲、特産種類繁多,從一開始,“粄印世家”將只是一個模式。

  客家小吃全國加盟連鎖-“粄印世家”,作為食品行業,其實在口碑還沒建立時,消費者最關注的並不是你的牌子,而是衛生安全問題。

  生産方面:首先是要在供應鏈把好關,要求所有供應的原料必須按照國家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嚴格執行(保證健康安全),同時所有原料都必須是精選上好的,前提是對其來源嚴格監管,前期必須以客家傳統工藝手工製作(保證特産正宗,同時決定該項目是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往後發展慢慢轉為機械生産(前提保證正宗)和手藝製作結合。製作員工必須有健康證,方可上崗。注重産品包裝。

  銷售方面: 客家小吃全國加盟連鎖-“粄印世家”,做的是食品,首先要人流高的商業旺地如:商業街、商場、車站、地鐵站(小站式銷售)-口感式銷售,新品上市,薄利多銷,以品嘗形式,塑造印象=>知名麵包店(如:馬得利)-建立口碑=>餐飲名店(如:麥當勞)-贏得信任=>品牌形象店(風格和定位成熟)-塑造品牌=>全國(加盟)連鎖店(招商)-成立技術、設備服務提供中心(成立“客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據悉,上海目前三條地鐵線的平均日客流量逼近200萬人次,新開通的四號線的日均客流量可達60萬人次,地鐵沿線每天為餐飲市場提供了超過一百萬元的份額,一年的總蛋糕超過5個億。

  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8000萬客家人分佈在五大洲的85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約有6858萬客家人。當然,我們的市場並不局限以客家人,其實,真正的市場在於全國13億公民。

  對社會的貢獻:

  一方面,直接帶動一方客家農民(供應商和加盟商)擺脫困境,從而走上至富的快車道,同時解決當地部分客家農民(手藝者)“就業難”的問題,緩解勞動力帶來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讓全國人民吃到健康安全的正宗客家綠色小吃;再一方面弘揚優秀的客家傳統文化精神,讓正宗的客家文化遺産得以保存;還有一方面將在世界食品及餐飲業品牌界上多一匹“黑馬”,為中國食品及餐飲業品牌出一分力。

  感人故事:

  我是個純樸的客家人,從小生長在農村,就最愛吃媽媽做客家小吃,客家話叫“粄哩”、“茶果”。逢年過節或是好事當頭,家鄉的風俗就是做“粄哩”送客人,以示喜慶。其種類繁多,不同時節有不同的粄類食品。而媽媽是村子裏的“能手”,她“出産”的,不管是外形、色澤,還是用料、口味,真可謂色香味俱全,倔手一指。鄰居們經常都會來請教媽媽,都以媽媽的為標準。我曾經和她談過“創業”的事,比如搞個“培訓班”什麼的,那是我上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其實媽媽之前就有這個想法,雖然媽媽只有小學文化,而她的思想卻是很先進的,可惜的是被某些保守的環境局限住,於是只能把自己的專長放在業餘的地方發揮了。那個時候為了攻我上大學,家人還是飽一餐餓一餐,但媽媽從來就沒有讓我吃過苦,每次回家都會私底給零用錢,想不通的是這錢是怎麼來的?後來才知道,媽媽想通了,沒開“培訓班”,而是去賣她自己的“寶貝”賺錢,實話以當時的目標客戶和銷量,錢是賺不到多少的。媽媽説過,就讓別人也品嘗一下自己的“手藝”咯。想不到媽媽的心態這麼好。挑著扁擔到處叫賣,那個景象就讓我想起“酒幹淌賣無”。那樣的日子泛眼過去了,“扁擔式的銷售”也過去了。媽媽年紀也大了,她説過她有個心願,就是將她的手藝傳下去,讓更多的人吃到她的“粄哩”…現在這也是我的夢想,成就一個品牌,將愛傳出去!

  時過景遷,中國經濟的騰飛,帶來了無限的商機,成就了不少本來別人看來不起眼的什麼“老乾媽”“阿香婆”“燒餅西施”等等農民自己的品牌,驕傲!這些正是媽媽當年的夢想呀!倘若那時媽媽就開始她事業的話,我想現在大街小巷肯定會多一個“粄印世家”什麼的。我告訴自己,我要延續媽媽的夢想,成就一個品牌,因為這將是媽媽的驕傲,客家人的驕傲,中國人的驕傲!

  項目寄語:夢想成就萬千,財富助力人才。

  附:

  客家美食文化-粄

  “粄”為客家人傳統小吃,泛指用米漿所制食品,如,餈粑、粄圓、紅粄、甜粄、菜頭粄、鹹甜粄、艾粄、粄條、米篩目等。將純糯米燜熟成飯,杵臼舂之;或將糯米磨漿、脫水,煮熟而後搗之。務令米漿極粘而不沾容器,鋪平切為條、塊,即成餈粑。其他品種均係在餈粑的基礎上添加其他原料,如內包豆沙者為紅粄;粄圓即場圓;內包糖餡者為甜粄,內包蘿蔔、紅蘿蔔絲者為菜頭粄;內包蝦仁、香料者為鹹甜粄;內包艾葉心者為艾粄;以食米磨漿,不需脫水,盛碗盤中煮熟,切為薄片、細條者為粄條;米槳脫水後,加太白粉者為米篩目。多在正式筵席開始前當點心用。

  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即閩南人所説的『粿』。

  家人來説,粄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逢年過節必備的物品。將粄的 原料、種類、作法及使用時節介紹如下:

  粄脆:即是打粄的原料,一般以糯米為主,作法是將磨石磨出粄漿, 再擠去多餘的水份就成粄脆。

  糍粑(餈粑):客家人最常食用的粄,不論婚、喪、喜、慶,廟會拜拜都會用 到糍粑。作法是將糯米用飯甑蒸好後,再放入「舂臼」裏打, 兩人用「舂臼槌」輪流打,為求打的均勻,另一人則在舂臼裏將糍粑翻轉。 為什麼糍粑會成為客家人在婚、喪、喜、慶時,最重要的 食物呢!有種説法是這樣的,因為客家人早期生活較窮困,而 齊粑的原料是糯米,糯米吃後很容易就有飽足感, 所以在上菜 前吃了齊粑後,很容易的對桌上的菜就不會吃的那麼多了,這 方法對勤儉的客家人來説,是有其意義在的!把一團的糍粑灑上香甜的花生粉,再用筷子分成一小團來品嘗!

  紅粄:客家人遇辦喜事大都會打紅粄,作法是將粄脆中包甜豆沙、花 生粉、紅豆餡,包好的粄團再 用「粄印」印出龜甲的花紋。

  水粄:有甜有鹹的口味,可説是客家人的「米食布丁」。

  蘿蔔粄:一般是冬至的應節食品.我看我媽是這麼做的:把碾好的糯米粉放在竹簸箕上,加水揉粉(很費勁的,一般揉的力度越大,時間越長,彈性越好,就越好吃).用豬肉、蝦米、蘿蔔絲作餡。通常先把餡煮熟再包,捏成餃子狀(但比餃子大好幾倍)。煮法有兩種,一種是水煮;一種是煎。煎比較簡單,水煮的話,湯要夠料,一般是熬成很濃的骨頭湯,很是鮮甜可口。

  豆粄:一般清明吃,類似于樓主所説的豬籠包,裏面是眉豆粉,鹹味。

  新丁粄:為了要慶賀家中有新添的男丁而做的,其實新丁粄就是紅粄 ,紅粄要做足足滿一斤,通常在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時「祭天 公」,以感謝上天賜男丁之福,這時候的紅粄就叫做新丁粄, 在新丁粄祭拜上天后,要分發給鄰舍,是把快樂分享給大家的意思。

  發粄:客家人遇辦喪事或掃墓時也大都會打發粄。作法是把酵粉放在 粄漿裏,使它發酵後在蒸,蒸到粄面隆起而分裂,稱之為「笑」 ,蒸發粄要蒸笑了才好,因為是發財致富的一種徵兆。 

  豬籠粄,又叫做「菜包」,以其外形有如裝豬仔的竹籠而得名。為米做的外皮中包入菜肴,通常是以蘿蔔絲、豬肉和香菇為主,節慶時常把它染成紅色較討喜,底襯以柚子葉,吃時還帶有柚葉的香氣呢!

  九層粄,也是一種甜點,口感和水粄很接近,做法可麻煩多了,一層層的鋪上原料蒸熟,白色的一層卻又是鹹的口味呢!

  逢年過節客家習俗:

  新年:一年之中粄做最多的時候,有『甜粄』、『鹹甜粄』、『發包』 、『菜頭粄』、『油槌子』。

  元宵:『菜包』,因其形狀像豬籠,所以又稱『豬籠粄』。元宵後的 挂紙(掃墓)要打發粄,如果是新建的墳,則必須打『紅粄』。

  清明節:『發粄』、『艾粄』、『苧葉粄』。

  端午節:包粽子,不打粄,但有一種叫『粄粽』。

  中元節:包粽子,打齊粑。

  中秋節:打芋粄。

  冬至:打『粄仔圓』,即湯圓。

責編:劉子瑜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