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汽車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汽車工業:見證自主創新的力量

 

CCTV.com  2009年08月14日 20: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樊曦)2009年,中國的汽車工業註定又要寫下亮麗的一筆。在4月舉行的第十三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中國汽車業的龍頭企業——中國一汽攜解放、紅旗、夏利、奔騰等22款自主車型參展,這也是中國一汽首次以自主品牌陣容亮相國際車展。

  自主研發、自主創新讓一汽的一舉一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曾幾何時,這家奠基於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汽車巨子還只能靠“描紅”式的模倣求得生存。如今,在新能源開發與應用,汽車電子、轎車發動機開發能力等方面,被譽為“我國汽車工業搖籃”的一汽已經有了與世界對接的技術水平。

  伴隨著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邁入第60個年頭,經歷近一甲子風雨的中國汽車工業也在迎來新的輝煌。儘管面對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但在國家拉動內需的一攬子政策的助推下,今年上半年,汽車銷售超過600萬輛,排名世界第一。

  中國,曾經的“自行車王國”,正在進行華麗的轉身,變身為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汽車大國。

  回望新中國成立初期,這樣的汽車大國夢似乎還遙不可及。那時,在中國馬路上奔馳的汽車可謂“萬國博覽會”,卻獨獨缺少“中國製造”。毛主席曾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感嘆“什麼時候我們能坐上自己開發的小轎車來開會就好了。”

  毛主席的話很快變成了現實。1953年,“中國自己的汽車廠”一汽在長春奠基。1956年,國産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1958年,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研製成功;同年,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下線;第一輛越野車研製成功……中國的汽車人不斷用“第一”夯實著自己的基業。

  然而,中國汽車業在前20年並沒有取得飛躍式的發展,計劃經濟下僵化的體制束縛了汽車業發展的步伐。一汽早在1957年就先後研製了70余種車型和30余種機型12套換型方案,由於沒有自主權,直到30年後才開始批量生産新型解放牌汽車。

  改革開放讓中國汽車企業乘上了“東風”。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汽車業嘗試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以推動産業的發展。1984年,由北京汽車製造廠與美國汽車公司合資經營的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儀式。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消費市場使得中國成為了許多國外汽車廠商的選擇。

  隨後,越來越多的國外汽車品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1997年,中美合資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1998年,廣州和日本本田簽署合資合同。中國在吸引外資、成立中外合資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了技術引進的進程。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內企業也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民族品牌。1998年11月,令人矚目的民族品牌高檔轎車——全新大紅旗轎車在一汽隆重亮相。同月,天津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十萬輛夏利轎車下線。而在此前的1997年,後來成為中國汽車民族品牌旗幟的奇瑞汽車宣告成立。

  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市場長期壓抑的汽車消費得以釋放,汽車産銷迅速增長。2006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新車消費市場。當年中國新車銷量是722萬輛,而美國的新車銷量是1600多萬輛。

  自主創新的步伐再次提速。在中國汽車業的“三巨頭”中,一汽早在2007年就宣佈計劃再投入130億元打造自主品牌。到2015年,一汽將建設四個轎車平臺,開發出50款自主品牌轎車車型。

  上汽的自主品牌整車建設也已經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規劃步驟:一期開發生産經濟型、中級和中高級系列轎車及變型車;二期主要生産中級及中低級轎車系列及其變型車産品;三期重點發展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

  今年7月,東風集團第一款自主品牌轎車風神S30也已正式上市,成為東風進一步打造自主品牌的新起點。

  面對金融危機對全球汽車業帶來的變革和衝擊,抓住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遇,實現“彎道超車”成為一些車企的選擇。去年12月,比亞迪推出了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新能源汽車——比亞迪FDM雙模電動車。

  “新能源汽車剛剛起步,創新的空間很大,代表著國際潮流和汽車産業未來發展方向。”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説。

  60年曲折荊棘,60年進取發展。正是在堅定發展的信念支持下,中國汽車業在不斷的自主創新中,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60年,是一個輪迴,更是追趕世界,再次騰飛的新起點。

  相關鏈結:

責編:劉慧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