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房産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警惕低成本融資吹起地價泡沫

 

CCTV.com  2009年07月16日 07: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仿佛一夜之間,眾多“地王”在一線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面對令人咋舌的“天價地”,人們不禁要問:這些競得“地王”的房地産商,底氣從何而來,為何砸下重金毫不手軟?

  在“資金為王”的土地拍賣中,大國企在融資方面的成本優勢突出,當然底氣十足。

  與2007年時民營企業稱雄土地和房地産市場有所不同,在今年新加冕的這些“地王”中,很多都貼有大國企甚至央企的標簽。例如,中國電子集團下屬的成都中澤置業,以19.6億元拍得北京奧運村鄉地塊;中國化工集團下屬中化方興,以40.6億元拿下北京廣渠路15號地;上海綠地集團以12億元競得徐匯船廠路的“上海最貴”地塊後,又以30.25億元奪得北京大興黃村地塊。此外,廣州、重慶的新“地王”分別被廣州城建和保利地産奪得。

  大國企及其下屬公司頻頻奪得天價“地王”,充分顯示了這一輪土地市場火爆具有明顯的“資金推動市”特徵。

  上半年新增信貸7.37萬億元,房地産企業獲得資金相對容易。而比起民營企業來説,大國企尤其是央企獲得貸款的渠道更加通暢,成本也更低。不少銀行在利潤增長指標壓力下,為了維護優質客戶,銀行願意為大國企貸款提供九折的最優惠利率。此外,上半年票據融資佔全部信貸的23%,央企握有大量票據,是票據融資的主力。以一季度票據融資平均利率1.88%計算,通過票據融資可以節省最多三分之二的融資成本。大國企在融資方面的成本優勢明顯,在土地拍賣中當然底氣更足。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李榮融表示國資委核準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不超10戶,而近來一些頻頻露面土地競拍的央企顯然不是以房地産為主業。為何製造業企業“轉行”房地産業成了一種趨勢?一些“地王”競得者表示,是從保證企業利潤角度出發作出的選擇。這恐怕是一些央企變身“地主”的深層原因。

  在4萬億投資計劃下達後,銀行中長期貸款有60%左右進入基礎設施行業和製造業。而目前我國製造業産能過剩已經達到30%。一些央企低成本融來大量資金,不可能投向産能已經過剩的主業,但又缺乏其他實體經濟投資渠道,想投向股市更面臨種種限制,因此流向土地市場和樓市竟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

  從地方政府來説,為了完成投資計劃,今年面對空前巨大的財政壓力,“賣地生財”再次在一些地方興起。數據顯示,6月全國財政收入增幅大升,主要是由於非稅收入同比增長1.61倍,其中不乏土地出讓收入。但上半年我國地價總體水平比2008年下半年略有下降,這似乎意味著地方政府增收的空間還很大。

  在央企、銀行、地方政府的這場資金遊戲中,三方似乎各有收益。問題是,原本為了刺激經濟復蘇而增加的投入,如果繞開實體經濟,流向土地、樓市等市場,那麼刺激經濟的效果勢必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會催生資産市場大泡沫,從而導致經濟新一輪探底。

  建立在成本大幅上升基礎上的“繁榮”不可能持續。我國上一輪房地産市場調整正是始於2007年下半年“地王”頻生時期。據測算,當時房地産行業約四分之一的信貸資金沉澱在土地上。對於房地産這樣一個高負債率的行業來説,風險可想而知。結果,地價很快在全國範圍內被炒高,大量開發商被套牢在自己高價拍來的土地上。據統計,2007年轟動一時的“地王”競得者或選擇退地,如志誠企業、蘇寧集團,或延期動工,如萬科、保利,還有的降價銷售。

  然而,這輪“地王”競得者稱,價格沒有超出預期。他們似乎對可能降臨的地産泡沫並不害怕。究其原因,除雄厚的資金後盾外,恐怕還來自人們對於中長期出現通脹的預期和政策穩定性的期待。就像美元成為國際金融危機中最搶手的通貨一樣,土地也是通脹趨勢下的避險天堂。

  不過,未來政策轉向將是“地王”競得者面臨的最大風險。現在,樓市泡沫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除了下半年信貸政策可能微調外,國土部已經表態,將對“地王”們的開發進行全程監管,改動容積率、延遲竣工等手段都將受到嚴控。在“地王”競得者意氣風發、放手一搏時,也該掂一掂政策這張牌的分量。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