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基金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明星基金經理離職背後

 

CCTV.com  2009年07月13日 08:2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綜合  

漫畫 高曉建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南方基金的王宏遠、交銀施羅德的李旭利……據統計,自2006年以來,至少有近20位明星基金經理或業內大佬相繼離開了公募基金。這不禁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思索:雖然眾多公募基金經理們在工作上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但他們是否想過,基金公司為培養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所付出的心血;基金經理在“另起爐灶”之時,是否對公司、對基民還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本文力求探索的是基金經理離職的背後到底有哪些因素驅動?目前在任的基金經理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有何想法?

  元老離任已成趨勢

  隨著基金業又一大佬李旭利的離職,人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2006年年底。2006年12月30日,博時基金公司公告,肖華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博時價值增長證券投資基金和價值增長貳號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博時基金公司昔日明星基金經理的離任拉開了基金業大佬“奔私”或離職的大幕。

  上投摩根呂俊、工銀瑞信江暉、華夏石波、嘉實王貴文、易方達梁文濤、廣發何震、信達澳銀的曾昭雄、南方王宏遠、交銀李旭利、嘉實王鵬、泰達荷銀李澤剛……這些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其中多數為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有的更是基金公司招攬客戶的“金字招牌”。

  而此前有媒體披露,現任376名基金經理中有約22%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不足1年;有91位約24%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一年以上但不足兩年;僅有30位不足8%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5年以上;而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10年以上者只剩華夏的王亞偉、匯豐晉信的林彤彤和華安的尚志民3人。

  事實上,目前公募基金的元老離職已成趨勢,而仍留在公募基金的元老更是如大熊貓般珍稀。

  緣何轉投私募?

  為何如此多的基金經理選擇離開公募基金轉投私募?一位轉投私募的基金經理表示,“呆在公募基金有太多的限制規定,除了外部監管,內部監管更是條條框框很多很細,公募基金受的束縛很多,不自由,更是沒有隱私。一個人如果連隱私也沒有,是非常痛苦的。”

  誠然,私募比公募在投資環境上寬鬆的多。私募基金經理可以自己炒股票,手機、msn不會被監管,有足夠的自由。公募基金業績月排名、季度和年度排名對基金經理來説壓力很大,因為這直接影響基金經理獎金甚至能不能在基金業繼續混下去。

  私募基金研究隊伍雖然無法與公募基金比,但對於某些行業,某些公司,特別專業,甚至勝過公募基金。有基金經理表示,因為種種原因,有時候公司的研究員根本不支持基金經理的投資,甚至研究員和基金經理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基金經理自身的想法得不到實踐,這讓基金經理覺得沒有自己的思想。

  公募基金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公司制度往往決定了基金經理的去留。有基金經理抱怨,“公司的領導層太過強勢,所有的投資決策都由總經理一人決定,有時候自己想加倉也不能,想減倉也不讓,投資思路完全被打亂。”

  而也有一些基金經理不禁感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最簡單的,也是最複雜的,呆在公募基金,業績雖然上去了,可公司內部的‘鬥爭’太複雜,即使自己有能耐也得不到重用,鬱鬱不得志,不如自己單幹,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當然,有些明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是屬於功成身退,釋放壓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由於私募基金管理層次極少,許多大投資,老總一個人拍板就行,甚至一個電話,馬上就投了。但公募基金有投資委員會,有很多程序要走,有時機會稍縱即逝。其實,許多情況下,投資是明星個人的藝術表演,就像NBA樣,明星的作用很大。因為市場變化很大,公司在變化,並不是每個領導成員都能從迷霧中看出未來。”一位基金經理如此認為。

  而事實上,股神巴菲特根本沒有決策委員會,林奇在決策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權。私募基金更容易發揮明星的作用,公募基金則更容易産生官僚體制,限制個人的發揮。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