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井岡山》之前,我特意閱讀了李敏同志的新書《我的父親毛澤東》。書中有這樣一段:
這一天,爸爸忙完軍事的事以後,對媽媽説:“這幾天,我想騰出手來,到象山庵住幾天,好靜下心來把《永新調查》和《寧岡調查》繼續寫完。想請你幫個忙謄寫一下。你看怎樣?”
“不嫌我的字寫得差就行。”媽媽説。
他們就到了象山庵。這是一座古廟,工農革命軍在這兒開辦了後方留守處,這兒住著20余名官兵。到這裡以後,爸爸抓緊時間寫,媽媽就趕緊幫他抄呀抄,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兩個調查報告都整理好了。
後來爸爸講:在他的許許多多的調查報告中,這兩份最好,他最滿意。他説過,在我黨和軍隊的建設中,媽媽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因此,他也最珍惜。可惜,這兩份報告在長征途中丟失了。他感到非常
遺憾。他講:“丟掉其他東西我不痛心,惟這《井岡山調查》的丟失是最為可惜的事。”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就想到了曾經聽説過象山庵正是當年毛澤東和賀子珍結婚的地方,也正因為此,如今的象山庵也就有了歷史的意味。倘若不是後來它成為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紅軍活動的主要場所的話,對於它的注解也就是一個——“始建於1713年,因庵後的山如象形狀而得名。初建時內設“大佛殿”、“達摩祖師殿”、”千齋殿”三個大殿,是湘贛邊界的名庵”而已了。因為毛澤東來到了這裡,使之成為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一環,如紅四軍後方留守所、紅四軍機炮連、湘贛邊界特委機關印刷廠均設在此,永新、寧岡、蓮花三縣黨的組織聯席會議和湘贛邊界第一期黨團訓練班,均是在此舉辦。尤其是毛澤東和賀子珍同志的婚禮正是在此簡樸的庵內舉辦的。毛澤東同志還在這裡主持召開了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原黨組織負責人的聯席會議。
拍攝《井岡山》的時候,毛澤東和賀子珍的婚禮並沒有安排在這裡拍攝,“象山庵”的字樣被被美術遮去,換成了“裏仁學校”的字樣,第二、三集中的好些場景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快來看袁文才!”午飯的時候,不知是誰這樣叫了起來。循聲望去,喊話的是一位穿著粗布藍衣褲的男子。
袁文才、王佐是井岡山人心目中的英雄,民間流傳著他們許多讓百姓津津樂道的故事。總編劇邵鈞林告訴我,電視劇《井岡山》是第一次用重筆,刻畫了袁文才、王佐這兩位有爭議的人物,首次用客觀、還原歷史的方法描繪這兩個人物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作用。
那位老鄉也許出於本能的激動,也許出於對“家鄉人”一種久違的情懷。
一位滿頭白髮,上身穿了一件天藍色上衣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現她的衣服顏色特別鮮艷,應該是一件新衣服,一頭白髮也被整理得一絲不亂。她始終目不轉睛地盯著毛澤東的扮演者王霙看。可能是看我身上的“裝備”比較齊全的緣故,一位挂著胸牌的景點工作人員靠近我觀察了一會兒後,主動向我介紹了站在不遠處的這為老人。她叫袁華香,是袁文才的長女。她的地方方言我不太聽得懂,站在他身旁的袁文才的堂孫袁振良就當起了翻譯。袁振良告訴我,袁華香高興地説,她已經見到了我們劇中扮演袁文才的演員,她覺得劉鑒在長相上和他的父親頗有幾分相象呢!還説她們全家對毛主席都很有感情,她很想和我們的“毛主席”拍一張闔影。於是,我請來王霙説明了情況,王霙也愉快地滿足了這位英雄後代小小的願望。
自從攝製組進入井岡山地區,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止一次發生了,當地的老鄉聽説要拍井岡山的革命史,都把自己對當年的英雄人物崇敬、對已故親人的情感轉移到對攝製組的關注上。賀子珍的外甥在拍攝現場和賀子珍的扮演者潘雨辰聊得久久不捨離去。潘雨辰、劉鑒等演員都説,在感受到這些來自當年先烈們親人的熱情關注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動力,一定不辱使命地演好劇中的角色。
11月21日,下午五點多根據金導提供的信息,聯絡上了已經在井岡山茨坪的劉臺,和他們匯合。今天是王佐的曾孫王華勝(13879693859,現在井岡山中學任英語老師)和孫子(64年生人,現被聘“英雄後代講英雄故事”的講解員)等家人請王佐的扮演者宋佳倫(宋凱)吃飯。據説佳倫剛到拍攝地不久,就要求劉臺帶領他去祭掃過王佐烈士的墓。(文字/攝影:張燕燕)
責編: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