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岡山》攝製組,王伍福是歲數最大,資格最老的演員,但是每天只要有他的戲,他肯定是起的最早,化粧最早的演員。
因為角色需要,這一次王老師的第56個朱德是四十來歲的,這和他的是實際年齡就差了將近二十歲。所以無論是在化裝造型還是演員自身的狀態上都要儘量往年輕裏走。因此王老師單化粧就得一個半小時。
儘管如此,王老師一度説演的不過癮,一點兒也不累,常常晚上跑到製片郭主任那裏主動找戲拍。倘若這發生在一個年輕演員的身上,也許不足為怪,可是對於這樣的老演員來説,能保持這種強烈的創作慾望,我覺得真是不容易的。他的創作慾望非常強烈,無論是在現場還是在生活裏,這一次王老師都在不停地挑戰自己,找年輕的感覺。11月12日在拍攝第2集隘口戰役衝鋒、搶進度的一場戲時候,要求朱德衝鋒,結果一激動就把腳扭了,剛開始的時候還以為就只是鞋子陷到泥裏了呢!就是這樣11月13日晚上堅持拍完一天的戲回來後又跑到郭主任這裡找戲來了。
前幾天在拍攝一場馬戲的時候,大家都勸他是不是找個替身,可他卻説試試,沒想到一試卻是當場的三個演員裏騎得最好的一個。王老師説,其實他也怕騎馬,當年拍《長征》的時候,他也是坐在“蘋果箱”上拍的,但是這次為了更好的拍攝效果,他也是硬著頭皮上的。
11月14日下午在拍攝著名的隘口戰役裏朱德在懸崖上救粟裕那場戲的時候,實際拍攝地點就是一個最多十米高的陡山坡,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説,還是比較輕鬆的。可是對與王老師來説,大家更多的是顧忌到他的安全,所以能低一點或者是能不爬就不想讓他[爬了,可是王老師擼起袖子就要往上爬,直到導演喊不用再往上的時候,他在住腳。再一看都已經爬了一半了。
拍攝完了看完回放後,導演等人都説OK了,可是王老師還不滿意,覺得還需要再來一次,當導演説可以了時候,王老師直説“遺憾”,面露惋惜的深情。
我們看到在現場無論是主戲還是配戲。王老師都是一絲不茍,認真嚴謹。
王伍福背景資料:
母親的支持——兄弟四個,三個在北京,一個小弟弟在天津。
多年以來,每次到外地演出的時候,都必須給母親及時包平安,否則她就會擔心——兒行千里母擔憂。每次出發都要説一路平安,即使是天津回北京不到兩小時的路途,也經常是人剛開門的時候,腳還沒踏進家門呢,電話就不停地響了,準是不放心的母親讓弟弟打來的電話,詢問是否安全到達。後來也總結出經驗了,一般三點起飛的飛機一定要告訴母親是五點的,這樣及時正常的晚點或者正點,都不至於讓母親再擔心。
在母親眼裏,兒子永遠是孩子,縱然對王老師這樣一個快六十歲的兒子,母親還常常在電話裏叮囑要蓋好被子,吃飯後要把嘴角擦乾凈(是否小時候有過嘴角擦不乾淨的習慣?),怕影響了形象?
此次母親知道兒子10月16日出發到井岡山,實際上15號就摔了,但是一直嚴格要求不許小兒子告訴北京三個兄弟裏的任何一個。直到北京兄弟幾個一通氣才知道都已經有好幾天沒和母親通上話了,後來趕緊催促天津的親戚們去家裏了解。兄弟幾個面對這從沒有有過的情況,都感到不好,思想上甚至都做了最壞的打算了。當親戚們到了家裏敲門也敲不開,趕緊報警,直到遇上小弟弟的女兒放學回來,才知道老母親已經住院了。於是三弟弟一得知情況立即在往天津趕的路上給王伍福打電話告知。王在放下心的同時又擔心了——母親已經80歲了,膝蓋粉碎性骨折恐怕很難恢復。
三弟弟十點多一趕到醫院就趕緊用手機彙報情況,讓老母親和王伍福通話。母親的第一句話居然還是:兒子,我沒事,你別擔心,安心好好拍戲……哥兒幾個都衝小弟弟發火,埋怨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不告訴他們。小弟弟滿腹委屈地説是母親不讓,一再交代不許告訴北京的任何孩子,最主要還是怕影響王伍福的拍攝。一次從醫院回家取東西的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家裏的電話就響了四五次,但是想到可能是幾個哥哥打來的就沒敢接。
王老師在最初擔心的時候,考慮到攝製組剛剛集中在,自己的戲份也比較重,而《井岡山》又是一上下高度重視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又愁又擔心,也沒有和組裏説。得知母親摔傷住院的消息後,和製片主任商量得空趕回了天津。母親根本沒有想到他會回來,一見面就驚訝地説:兒子,你怎麼回來了?
自己13歲就當兵,飾演朱老總已經二十多年了,從第一次在話劇舞臺上開始,一直離不開母親,離不開家人的關心和支持。自己對朱德始終是一種仰視的態度,覺得自己和他的差距很大,雖然演了這麼多年。唯獨讓他覺得最親切的就是自己和朱德在對母親的感受上的一致——“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回憶母親》。自己也是受母親影響很大,母親在自己成長路上的烙印極深。(張燕燕)
責編: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