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3日 21:35 來源:
| |
永新縣是著名的“三灣改編”和“龍源口大捷”發生地,也是毛澤東的夫人賀子珍的故鄉,素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蘇區時期母送子、妻送郎參加紅軍的動人情景就層出不窮。在《井岡山》正式開機前,我就聽説在三灣有一群勤勞的婦女們在為劇組每一位演職員點燈熬夜地繡可以伴隨大家走編天下的紅鞋墊;還聽説在龍源口有一群平均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在加班加點地為劇組編制能擋風遮雨的金斗笠。於是,我聯絡了永新宣傳部的尹部長。
10月26日,尹部長親自帶我到永新縣採訪。
我們首先來到了三灣鄉。一進當年三灣改編的楓樹坪,老遠就看見一群婆姨圍坐在毛主席半身肖像旁,一針一線繡著鞋墊,她們的年齡從二十來歲到五十來歲不等,每個人都在忙乎著手中的活,時不時還傳來陣陣愉快的笑聲,好一幅充滿山鄉風情的“擁軍”圖啊!
繡鞋墊看似簡單,其實並不輕鬆,墊布、打底、包邊、繡花,有好幾道工序。墊布由六層棉布漿制而成,很厚實,一不小心,針歪了,就會扎破手,一般婦女做一雙繡花鞋墊需要兩天時間。所以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就是山裏的人也都是穿買來的鞋墊,很少有人手工繡鞋墊了。這次為攝製組趕做鞋墊,永新縣的好些婆姨們都是現學現幹,學一針繡一針。看起來很簡單的花紋,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説,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三灣鄉的劉寶風、謝秀梅等人白天忙完農活,晚上納鞋墊,一納就納到深夜;禾川鎮的肖小艷、曾六英等人的手都磨破了;還有些上了年紀的,眼神不濟,就戴上老花鏡繡……
我問一位大嫂:“你們繡一雙鞋墊要用多長時間啊?”大嫂回答:“手快的一天就成了。”“你們不嫌麻煩嗎?”她們笑而不答。短短十天不到時間,三灣婦女繡出了三百雙紅軍鞋墊,我忍不住捧起一雙繡好的鞋墊,鞋墊的圖案自然美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踩在腳下柔軟舒適,走起路來透氣、吸汗、不費力,融工藝性、實用性于一體。看著發著亮光的金色絲線被構織成秀美的圖案,再看看她們一絲不茍的樣子,更讓人不忍把它踩在腳下,真可謂是一針一線寄深情了。
走出三灣,汽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盤旋了一會兒,就到了我軍井岡山鬥爭時期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戰役所在地龍源口。
穿過一條彎彎曲曲的小道,我來到龍源口鎮黃淇村一個古舊風貌依舊的大祠堂。祠堂裏坐著十來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有不少已經白髮蒼蒼了,但個個精神矍鑠,正在嫻熟地編織斗笠。黃淇村有編織斗笠的傳統,村民吳興妹、龍汝仔、龍付蘭、周學發都是編斗笠的高手。
我第一次知道編斗笠還要經過那麼多道程序,先要“破篾”, 篾條要劈的均勻、韌而不斷,然後根據斗笠的形狀,竹篾編成上下兩片,中間配以竹葉,再用蔑條將上下兩片縫合起來。上下兩片應做到十分合適、鋪竹葉時應均勻,縫合起來顯得十分美觀,這樣的篾笠能耐風雨侵襲,即使被吹下地滾得好遠仍然完好無損。
我用攝像機記錄下斗笠編制的各個環節,當我把鏡頭對準他們某一個人時,其他人就會圍過來,用本地方言交流起來。我雖然聽不懂他們在説什麼,但是從他們的語氣和表情裏,看到了喜悅之情。
最後,尹部長告訴我:之所以要送鞋墊和斗笠,這裡面代表了永新人民希望攝製組的每一名成員都能成為具有“井岡山精神的頂天立地的《井岡山》人”的美好的祝願。(文字/攝影:張燕燕)
責編: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