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5日 08:08 來源: 新京報
23日晚,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先生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去世,終年59歲。隨着近幾年馬季、馬三立、高英培、郭全寶、趙世忠、侯耀文相繼去世,讓本不景氣的中國相聲界雪上加霜。
不錯,侯耀文的去世,是相聲界的一個損失,但回過頭來不妨想想,如果這些相聲大師依然健在,中國的相聲業是否就會重新煥發勃勃生機?顯然,沒有一個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更具體一些説,中國相聲的整體不景氣,相聲創作要承擔更大的責任。2005年10月25日《文匯報》曾經發表肖復興的文章指出,為什麼侯(寶林)、劉(寶瑞)和馬(三立)三位大師的相聲並沒有隨時間流逝而褪色?其根本在於他們“沒有失去諷刺的鋒芒,失去對時代的發言權,顯示了相聲演員可貴的良知和敏感的神經。”同是也指出,“相聲最需要的是調整好和現實的關係,不失去對現實生活獨特的諷刺鋒芒。”這種觀點,無疑指出了相聲的靈魂所在,也更指出了相聲沒落的根本原因。
也許有這樣那樣的條條框框的限制,但相聲創作失去了諷刺的鋒芒,就等於失去了靈魂。儘管我們在每年的春晚上還能看到各種形式、風格不一的相聲,但那些只能拿着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開涮的相聲,而對與百姓利益相關的事件(諸如腐敗、高房價、醫療貴、教育亂收費等題材)卻很少涉及,這樣的相聲,又焉能激起相聲受眾們在心靈上的共鳴?”當越來越多的相聲背離根植於現實的藝術靈魂,失去了刺激與批評所賦予的藝術尊嚴,僅僅以一種輕薄甚至粗鄙的方式取悅於人,甚至獻媚於現實的時候,沒落幾乎是一種命定的必然”,誠然。
和去年懷念馬季一樣,人們如今懷念侯耀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於相聲業曾經帶給百姓心靈上的愉悅與精神上的放鬆的懷念,在於對相聲這行當的“哀其不幸怒起不爭”。
百姓是有良心的,他們會記住那些給他們帶來快樂、帶來歡笑的人,他們會自發地在網上獻花表示懷念,在一家門戶網站上,為侯耀文的故去“獻花”悼念的,就達到10萬之多。
人們會記住侯耀文先生。無論以相聲的名義,還是以帶給我們的笑聲的理由,都足夠了。至於凋零之中的相聲行業,自有後來人以前赴後繼的方式將其發揚光大,因為人民需要笑聲。
責編: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