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5日 07:48 來源: 北京晨報
柳慶慶/圖
“我拍電影選擇背向觀眾,做我自己。”在場記者誰也沒有想到,60歲的侯孝賢鋒芒依然如此懾人。上海電影節最後一天,迎來一位電影大師——侯孝賢。他的新片《紅氣球》作為本屆電影節的閉幕片在昨晚壓軸亮相。
電影節 是年輕人的事
記:《紅氣球》是戛納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的入圍影片,但最終卻沒有拿到獎,對此你怎麼看?
侯:年輕的時候對去電影節很有熱情,去過幾次就不想去了。現在比較喜歡去戛納,因為我很清楚到國際電影節是為了什麼——賣片子做宣傳。至於拿獎,電影節每年找來的評委都不一樣,他們在年紀和閱歷上跟我都是脫節的。得獎是年輕人的事情了,差不多屬於40歲左右的導演吧。
記:你的片子好像都比較小眾,沒有嘗試過更商業一點嗎?
侯:導演一定要清楚電影要表達的是什麼,觀眾是什麼。投資大一點的片子就會考慮到觀眾,在自己的想法和觀眾的接受度之間做協調。我呢,選擇的是另一條路——背向觀眾,做我自己。我承認我的電影是小眾的,票房的問題不要問我。其實,比較個人化的影片都帶有一定的實驗性,很多時候能夠影響和引導主流電影的發展。就像有人開連鎖咖啡店,有人就喜歡特別一點,賣炭燒咖啡,選擇不一樣而已。
記:你堅持自己的選擇?
侯:不管怎樣我會一直拍這種電影,直到不能拍了為止。
拍內地 只能舊社會
記:《紅氣球》拍的是巴黎,之後要拍東京,聽説你還將拍攝一部北京題材的電影?
侯:那是我隨口説的,其實並沒有人來找我拍北京。我一直不到內地拍片,因為內地的環境我既熟悉又不熟悉,很難把握住細節,而我認為電影就是表現細節的。
我以前一直不敢出國拍片的,因為不了解別人的文化和習慣是拍不出細節來的。巴黎和東京,我完全不熟悉,聽不懂他們説話,只能靠翻譯,反而有了冷靜觀察的機會。我聽得懂北京人説話,就會有自己的判斷,但判斷是否準確就很成問題。畢竟隔了五六十年,大家的價值觀不一樣,連詞彙都不一樣了,很難準確地展示細節。
記:可是你還是到內地拍了《海上花》。
侯:我要拍也只能拍舊社會的,比如你説的《海上花》,或者更早時期的題材。
責編: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