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人獎評委亮相電影節 為年輕導演尋出路[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5:26 來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5:26 來源:
評委會主席,中國導演何平
法國影評人讓 米歇爾 付東
香港導演張婉婷
記者朱恬6月19日報道:今天上午,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在上海影城與媒體見面,他們分別是中國導演何平,中國香港導演張婉婷,日本導演行定勳,泰國導演阿彼察邦,法國影評人法國影評人讓 米歇爾 付東。何平導演作為評委會主席,向大家介紹了此次亞洲新人獎的概況。據了解,本屆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共收到來自21個國家的101部影片參賽,最終選出包括《烽火》《箱子》《指間的重量》等在內的來自7個國家的10部作品參與評選。
電影節為年輕導演提供出路
評委會主席何平首先介紹了中國電影業的現狀,他表示中國電影的年産量由200部上升到300部,2007年將突破400部,然而全國不到3000塊的銀屏完全不能滿足影片的推廣,每年能在院線上映的影片只佔到電影年産量的25%。與此同時,市場經濟讓電影越來越追求大成本大製作,這給年輕導演造成很大壓力。籌資難,投資商因看不到利益而減少投資熱情,這樣年輕導演的機會就更少了。所以如今年輕導演的艱難處境是大環境造成的。
亞洲新人獎是上海電影節特有的獎項,對於這個獎項各位評委都給予了充分肯定。何平導演表示,電影節是一個很好的讓年輕導演展示才華的平臺,它可以讓那些不能進院線的影片展映的機會,讓更多人了解不同類型的電影和導演。評委會集合了國內外導演,就是為了找到既有才華又具有國際性的年輕導演。不過何平導演也遺憾表示,仍然有部分優秀的作品未能參賽,希望用更多的宣傳和成功的案例吸引更多的好作品。
回歸十年香港電影業的滄海桑田
作為評委會唯一女性評委,曾指導過《宋家王朝》《玻璃之城》等影片的香港導演張婉婷,發表了自己對香港回歸十年中香港電影業變化的看法,以及對年輕導演的建議。
張婉婷表示,香港回歸後每年電影産量由從前的200部降低至50部,同時由於要兼顧內地市場,影片中很多具有香港特色的元素被改變。事實上,刻意迎合內地香港電影並沒有在內地受到廣泛的認可,反而還因失去“港味”流失了香港的部分觀眾。對於內地年輕導演艱難的生存狀態,張婉婷覺得很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國內電影消費過高。她表示內地電影票價太高,香港和美國都沒有這麼高,這樣使看電影成為一種“高檔消費”,消費群體過於局限。這也導致了盜版的猖獗。張婉婷建議,年輕導演可以使用高科技來降低拍攝製作及發行的成本,比如用數碼拍攝,這樣的影片可以在數碼影院放映,既節約了拍攝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發行時商業拷貝的昂貴費用。
責編: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