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5日 22:22 來源:
將於2月8日-18日期間舉行的第57屆柏林電影節似乎有意證明這不是一次“家鄉電影節”,在組委會週一公佈的26部官方選片中,只有兩部是百分之百的“德國造”,其他影片則以美國、法國和多國合拍的居多。
此次電影節的26部官方選片中有22部是正式競賽片,19部是世界首映。電影節主席科斯裏克説:“吸引重要導演和國際影壇的佳作來到柏林,我們做到了。”去年的金熊獎給了《格巴維察》(Grbavica)——一部關於單身母親和她12歲的小女兒在波斯尼亞戰爭之後求生存的影片。
另外,柏林電影節特有的“流星”環節迎來了十週年,這個環節專門為全歐洲當年最有潛力的明星設置,組委會會安排“流星”得主跟全世界的媒體和電影大佬見面、吃飯,進行業務交流。今年的“流星”得主是《風吹稻浪》中的男主角、愛爾蘭人帕德雷 德拉內(PadraicDelaney)。
-評委會“七武士”
(主席)保羅 施瑞德:《美國舞男》導演,《出租車司機》編劇
威廉 達福:美國演員,代表作《野戰排》、《基督的最後誘惑》、《蜘蛛俠》
蓋爾 加西亞 伯納爾:墨西哥演員,代表作《愛情是狗娘》、《睡眠科學》
馬裏奧 阿道夫:德國最高産的演員之一。
施南生:香港製片人,代表作《蜀山》、《七劍》
西亞姆 阿巴斯:巴勒斯坦演員,代表作《天堂此時》、《慕尼黑》。
莫利 瑪琳 斯坦斯加德:丹麥剪輯師,拉斯 馮 提爾御用班底。
-非競賽片簡介
4部非競賽影片包括極端風格化的漫畫改編大片《300勇士》、獲得金球獎提名的《醜聞筆記》、保羅 施瑞德執導的《步行者》(The Walker)和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執導的《硫磺島家書》,其中施瑞德還是今年的評委會主席。
根據弗蘭克 米勒同名漫畫改編的古希臘戰爭史詩《300勇士》以溫泉關戰役為基礎,用奢華的電腦特技包裝了一個“以少戰多”的英雄故事。該片導演是曾拍過新版《活死人黎明》的扎克 施奈德。《醜聞筆記》由理查德 艾瑞(Richard Eyre)執導,奧斯卡影后朱迪 丹奇和凱特 布蘭切特聯袂主演,講述倫敦一家學校的女老師“勾引”男學生的故事。
驚悚片《步行者》由伍迪 哈裏森、克裏斯丁 斯科特 托馬斯、勞倫 巴考和威廉 達福主演,其中威廉 達福也是評委會成員。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島家書》則是今年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得主。
-競賽片解析
法國 “藝術片導演”三人行
在正式競賽單元,實力最強的是法國團隊,共有3位“藝術片導演”出征。開幕片《激情人生》(Lavieen rose)是關於法國著名女歌手EdithPiaf的傳記片。這位人稱“小麻雀”的女人從酒吧駐場歌手成長為世界聞名的“娛樂天后”,讓 考克多和瑪蓮 黛德麗都是她的崇拜者,傑拉德 德帕迪約出演此片。
《證人》是《野蘆葦》導演安德烈 泰西內的新作,重現了上世紀80年代艾滋病首次在歐洲大規模爆發的狀況。雅克 裏維特的《別碰斧子》(Don''t Touch the Ax)根據巴爾扎克的小説改編,講述一個女公爵如何抵禦一位軍官的愛情烈火的故事,女公爵照例由“不羈的美女”艾曼紐埃爾 貝阿主演。
弗朗索瓦 奧宗的英語片《天使》同樣與文學有關,講一個出身貧寒的女作家在英國上流階層中的起起落落,由夏洛特 蘭普靈和山姆 尼爾主演。這也是拍過《5X2》和《八美圖》的奧宗第三次和蘭普靈合作。
美國 5部影片組成“明星隊”
除去法國軍團外,最有特色的就是“美國明星隊”,此次美國方面共有7部影片入圍(其中5部是競賽片),而且個個都是“明星閃耀”。比如為柏林電影節“度身定做”的CIA歷史片《好牧人》就是王牌演員羅伯特 德尼羅“轉行”當導演的第二部作品,由馬特 達蒙和安吉麗娜 朱莉共同出演。斯蒂文 索德伯格執導的冷戰題材影片《德國好人》模倣《卡薩布蘭卡》,雖然評價不高,但有喬治 克魯尼領銜一定會吸引很多觀眾。
此外,莎朗 斯通主演的《當人墜入森林》(Whena Man Falls in the Forest)描繪了一個美國小鎮上人們的孤獨生活,詹米 貝爾在大衛 麥肯傑(David Mackenzie)執導的《敵人哈勒姆》(Hallam Foe)中演繹失去母親的悲痛,詹妮佛 洛佩茲在格裏高利 納瓦(Gregory Nava)的《邊境城市》(Bordertown)中扮演一個芝加哥記者,被派去美國和墨西哥調查一宗女性受害的案件。
其他 德國本土影片只佔兩席
此次柏林電影節,百分之百的德國本土片少,只有兩部,分別是克裏斯蒂安 派佐德(Christian Petzold)的《耶拉》和斯蒂芬 魯佐維斯基(Stefan Ruzowitzky)的《偽造者》(The Counterfeiters)。前者,後者揭露了二戰後期納粹的秘密計劃——利用集中營囚犯製造成百萬的英鎊偽幣摧毀英國經濟。
拉美電影共有兩部入圍,巴西和阿根廷合拍的《我父母去度假的那年》由曹 漢伯格(CaoHamburger)執導,講述上世紀70年代軍事獨裁期間的巴西,一個12歲的小男孩獨自長大的故事。阿瑞爾 洛特(Ariel Rotter)繼6年前的《只為今天》之後再次來到柏林,推出阿根廷、法國、德國合拍的《其他》(El otro),講述一個不斷變換身份的神秘人的故事,該片由柏林世界電影基金資助。
曾獲奧斯卡獎的丹麥導演比利 奧古斯特(BilleAugust)帶來了《再見巴法納》,約瑟夫 范恩斯在片中扮演一位看守曼德拉的監獄衛兵。
意大利影片《紀念我自己》(InMemoriadime)由薩瓦裏奧 科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執導,講述一個年輕人為逃避現代生活躲入耶穌會修道院的故事。
捷克、斯洛伐克合拍的《我為英格蘭國王服務》(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是捷克老牌導演吉利 曼佐爾(Jiri Menzel)的新作,以一個布拉格侍者的視角回顧了歐洲二十年的歷史。以色列貢獻了一部反思歷史的影片《波弗特海》(Beaufort),由約瑟夫 希達(Joseph Cedar)執導,集中反映了最後一支派駐南黎巴嫩的以軍分隊的故事。亞洲方面除去兩部中國導演的影片外,還有樸讚旭執導的韓國影片《電子人也無所謂》。
來源:新京報
責編: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