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2年賀歲檔,喜劇片《泰囧》將國産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由之前的7.2億提高到了12.7億,成為史上第一部票房超過10億大關的國産片,這在後來也被很多人視為華語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幾乎與此同時,華語電影編劇劉江宇來到了美國好萊塢探訪,通過此番行程,他結識了不少好萊塢的編劇導演,這其中包括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
劉江宇與讓-雅克·阿諾導演
通過與這些好萊塢編劇的對話,劉江宇認識到,對於好萊塢電影體系而言,編劇這個職業更多像是一個聚合體,而非一個工種。編劇去創作一部影片的時候,一定會有與題材或內容相關的專業人士介入,去指導和規範劇本中的內容,而當劇本初稿完成之後,又會有審劇委員會、劇本醫生等其他環節和流程的專業人士介入,直到一個劇本被打磨完善,才可以投入下一個環節的流程中。這次好萊塢之行讓劉江宇感觸頗深,他認識到很多國內同行所經常提及的“好萊塢工業化流程”,往往都停留于字面理解,真正要在國內實踐起來,恐怕沒幾個人能做到。但憑藉敏銳的嗅覺和多年來的從業經驗,劉江宇在從美國回程的飛機上,就已經開始構思回國後如何去做一個真正符合工業化流程的編劇團隊了。
“編劇工廠”的誕生:夢想很美好也很殘酷
我首先想到的一個名字就是“編劇工廠”,劉江宇坦言自己一開始的規劃很宏偉,就是要做成中國電影行業中最大最成熟的電影工業化編劇團隊,因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日益火爆,業內外資本的投資熱情空前高漲,但國內電影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卻還是良莠不齊,導致這些年來出現許多粗製濫造的電影作品,雖然有的獲取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但由於口碑糟糕,很大程度上透支了觀眾的信任。然而,劉江宇雖然看到了行業亂象,也想好了如何去打造最專業化的編劇團隊,但在尋找編劇、組建團隊及擴張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
劉江宇在拍攝片場
首先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當自己的編劇工業化流程在穩步發展的時候,行業內其他環節卻遠遠沒有走上這條路。無論是好萊塢還是國內,一部電影的誕生,必須要經歷從“劇本開發”到“籌備拍攝”再到“後期製作”及最後“宣傳發行”這四個階段和環節。但國內大部分製片人與好萊塢同行之間的差距就在於,他們往往缺乏在拍攝片場及宣傳發行等一線工作的經驗,更不要説是前期開發及後期製作環節了。所以當劉江宇和他的編劇工廠帶著自己的理念去和業內很多大的製片公司及製片人談的時候,往往是大家聊得很嗨,但卻很難在最後達成真正有效的合作,屢次嘗試都失敗後,劉江宇一度擱置了“編劇工廠”的籌劃,甚至自己也準備去籌備其他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