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高潮哪去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10:25 來源:新浪娛樂

  在極度悲憤的心境中迎來片尾字幕,我才意識到今晚不幸遭遇了整個《哈利波特》系列最差的一集(截至目前)。特效還是那麼神奇、表演還是那麼認真,但一個從頭到尾不見高潮的故事、一個自始至終庸碌無為的導演、一個徹頭徹尾尸位素餐的剪輯,外加一個束手束腳不知所云的作曲,四人合力毀了《哈利波特與鳳凰社》。請各位“哈哈族”的同胞注意:我們的演員、我們的霍格沃茲都是很好很好的,遺憾的是,編劇、導演、剪輯、配樂一齊“無作為”,才導致結出如此令人不滿的苦果。

  《火焰杯》“兇手就在我們中間”的懸疑氛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層層關卡、伏地魔導師高調復活的終場大戲……,萬般好處尚歷歷在目。由於《鳳凰社》的原著被公認為“系列最無趣的一部”,所以情節方面遜色堪稱先天不足的無奈現實。但必須指出:曾憑《奇跡小子》提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斯蒂夫克洛維斯因故退出後(據傳係粉絲不斷抗議魁地奇世界盃的精彩段落被砍所致),改由初次接手大作的邁克爾戈頓伯格頂替,實屬昏招——此君三年前即産出過不溫不火的《彼德潘》,製片方何以視而不見!?七零八落的故事線混沌糾結,交織成一坨亂麻,幾乎讓觀者想把“抱歉,小的沒能力駕馭大部頭”的自白,直接黥在編劇臉上。

  再看號稱(自稱!?)被英國電影界譽為“來自TV的最佳禮物”的大衛耶茨導演。此人也怪不幸的,偏偏此前兩部分別出自鬼才阿方索卡隆與巨匠邁克紐厄爾之手。儘管黑暗的風貌與手腕不同,但卡隆的《阿茲卡班的囚徒》、紐厄爾的《火焰杯》卻有一項重要的共性,即:奔流到海不復還的速度感——尤其後者,高潮迭起宛若驚濤駭浪。

  新丁耶茨顯然有意繼承“風雲變幻→洪水浩蕩→洶湧決堤→一瀉千里”的逐級加速模式,可惜力不從心。開篇迅速“降調”的冷處理相當出色,利令智昏的魔法部與蠢蠢欲動的伏地魔雙向施壓,使無數情緒積鬱哈利(和觀眾們)的心中。然而,趕場子似的倉皇行進卻令憋足的一股真氣始終找不到一個高潮、一個爆點、一場大戲來宣泄釋放,劇情流的能量竟在曲折迂迴的碰壁過程中漸漸消散,最終沒能衝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盛景即悄然退潮。“發生→發展→再發展→可持續發展→結局”的流水賬,讓人看過後“一夜大肚”,滿腹“欲振乏力”的挫敗感與“虛張聲勢”的被愚弄感,不爽至極。

  如此糟糕的調度偏又與蹩腳十倍的剪輯、貌合神離的配樂“三劍合璧”,可想而知。舉例來説,魔法部大戰本該是何其華麗、何其繁盛、何其奢侈、何其絢爛的看點——在狹小幽閉的空間內,自強不息的有為少年們同氣焰囂張的“食死徒”展開激戰,千鈞一髮之際被日本人譯作“不死?の?士?”的鳳凰社隆重登場。然而,然而(眼淚十升……),為何毫無高潮的快感和代入感可言!?

  《哈利波特》系列最顯著的卡司特徵莫過於“英倫實力派的演技大派對”,魔法部一役恰恰是飽覽各位戲妖戲精的不可多得的珍貴場面,……然而,然而,諸君的英姿竟不予逐個描摹,暴殄天物啊!之前許多場次銜接突兀、缺少“建立鏡頭”,此時卻突然“開竅”一般學會了貫穿全景的橫搖大群像,輔以伸一隻手足夠數清的可憐特寫匆匆了事。縱使頗費周章的“鄧布利多V.S.伏地魔”的驚天對決,鏡頭頻頻掃中一邊涼快的哈利亦令難得有幾分窒息的緊張感再度鬆垮。關鍵人物的犧牲來得快也去得快,“無聲+升格”的表現手法儘管俗不可耐依舊無傷大雅——只是這樣的生死關頭,配樂的老先生居然在漫不經心、若即若離了整部電影之後,還不祭起厚重的弦樂煽煽情,以致三代、四代嘔心瀝血營造起來的“史詩氣魄”頃刻化為烏有。……咄咄怪事,匪夷所思!!!

  編劇受困于原著不濟,體諒之(竊以為,“告密”和“吐真劑”的前後呼應,不失為精明取巧的好棋,惟獨可憐了張秋);導演是拍電視劇的出身,不妨抱著“下集會更好”的信念再給一次機會(《混血王子》已確定繼續由大衛耶茨掌勺,嗚呼哀哉!),一同赦免。但業餘到讓觀眾啞然失笑的剪輯和“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配樂,未免差得“是可忍孰不可忍”——莫非乃《納爾尼亞傳奇》陣營派來的臥底不成!?

  ……講到這裡先喘口氣(氣得我直冒煙!)。努力塑造群像的指導思想應猶在,只是“鐵三角”基本淪為哈利波特的個人秀。我們能看出愈發不羈、愈發叛逆的赫敏前所未有地堅強果敢,也能看出愈發成熟、愈發率性的羅恩史無前例地走出哈利的光環而獨當一面,當然,還有特立獨行的盧娜……。老夥計繼續長大成人,新面孔也沒讓人失望,只可惜留給大家發揮的空間並不多——對敦厚溫吞的隆巴頓刻畫得最為完整,值得一提。

  成年演員一如既往地無可挑剔,猶以反派精英出彩。伏地魔老總泰山壓頂的存在感務須多言,“癩蛤蟆”烏姆裏奇才是《鳳凰社》在表演方面的點睛之筆。“威尼斯影后”艾美達斯丹頓將其“嬌滴滴的可憎”、“笑吟吟的歹毒”詮釋得淋漓盡致,故意矯揉造作的“高八度”竟使這一十足誇張的角色頗具説服力,眼神、表情、腔調、舉手投足……,幾乎想不出有比這更到位的演繹方式,想必斯丹頓本人亦樂在其中吧——唯一曾搶她風頭的人便是下一部的“標題人物”斯內普教授,扮無辜的那句臺詞實在可愛到一定境界(蒂姆波頓的女人被嚴重浪費,一通裝瘋賣傻,上鏡機會少得可憐)。

  獨佔大塊戲肉的哈利,雖也嘗試把憤怒的逐級攀升表現出層次,但畢竟演技稚嫩,偶有過猶不及之嫌,不過,相信身高壓力與日俱增的丹尼爾雷德克裏夫的專注、刻苦,仍足以打動大家。在此稍適八卦,風聞NG30次的接吻戲,似乎是舌吻(未牽絲)!!!是我多心,抑或確有嘴唇在“吸”的動作……!?想想我們純真無邪的小孩正以大叔似的技術活兒“啃”妹妹,剎那間無數歲月重重砸在臉上,怎一個“汗”字了得。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迥異《魔法石》、《密室》、《阿茲卡班的囚徒》、《火焰杯》,標題關鍵詞在影片裏“輕描淡寫”得仿佛插曲。我不想影響票房,但作為“哈哈族”鐵桿,眼睜睜地看著《鳳凰社》被拍成這樣,真的沒法打高分。不信?自己去看!畢成功/文

責編:同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