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8日 15:22 來源:
戛納電影節已經落下帷幕,金棕櫚也已“名花有主”,幾部熱門影片《潛水鐘和蝴蝶》、《我在伊朗長大》都紛紛捧獎而歸。但王家衛的首部英語片《藍莓之夜》卻一無所獲,儘管這部色彩鮮艷、鏡頭一流的影片吸引了眾大牌加盟,但故事卻無法令人動容,王家衛的“好萊塢嘗試”未能一炮打響。
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 穆勒曾這樣評價:“導演去拍外語片,兩條腿走路是好事,但吳宇森不也最終回來了嘛!”就連王家衛本人也直言“無意在好萊塢發展”。一句話,華人導演的根基還在中國,立足本土拍出高質量的華語片才有出路。
戛納偏愛本色
在22部競賽片中,最後奪獎的幾部影片都算得上原汁原味。《四月三周兩天》將“墮胎”這一社會話題拿來討論,感動了所有評委;法國競賽片《潛水鐘和蝴蝶》根據《ELLE》前主編的真人真事改編,以“最佳導演”的勝利結束戛納之旅;惟一的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完全是導演本人的真實經歷。給亞洲帶來驚喜的兩部影片《密陽》、《殯之森》著重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融合,可以説每一部影片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支撐,而且大多有真實的背景,導演們不求花哨,拿出的都是自己擅長的絕活。
大師逐漸回歸
王家衛是戛納的寵兒,是華語電影人的驕傲,他此前的電影《重慶森林》、《花樣年華》等片無一不代表了他的高水平,但《藍莓之夜》實在差強人意,而文藝片大師侯孝賢的首部法語片《紅氣球》也令無數人唏噓。王家衛不比李安,可以輕鬆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用東方人的視角解讀西方故事,成就《斷背山》。但縱使李安登頂奧斯卡,他依然選擇回來拍華語片《色,戒》;吳宇森就算在美國打拼多年,拍了《變臉》、《碟中諜2》,還是回來一圓《赤壁》夢。
名家紛紛“回家”
對於王家衛的失利,一向青睞華語片的馬克 穆勒表示:“王家衛嘗試拍外語片是好事,好的導演畢竟要兩條腿走路,但華人導演的根還是在中國。”與此同時,戛納失意的王家衛也無意繼續好萊塢之路:“其實中國擁有自己的大市場,我拍這部影片的用意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並體驗一下好萊塢的拍攝流程,他們分工很細,我們應該借鑒。”
另外侯孝賢經歷了法語片的“磨難”後,選擇了“回家”拍自己的首部武俠片《聶隱娘》,並再次重申自己無意走出去:“內地電影如果發展起來,銀幕要從3千多增加到三五萬,市場是全世界最大的,大家當然不會往外跑。”
來源: 千龍
責編: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