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3日 16:05 來源:
在最新一部憨豆電影裏,那個愚笨的英國人把他法蘭西藍色海岸之旅徹底變成了電影之旅。他破壞了戰爭片外景地,冒失地闖入戛納電影節奢華的首映禮現場,將自己粗糙的DV“實驗作品”剪輯進讓觀眾犯悶的首映作者電影《重放》裏,讓後者成為了傑作、導演加冕為大師、女配角轉正成女主角,最終憨豆先生也如願以償地享受了最漂亮的沙灘。於是,這部《憨豆放大假》也可以被視為戛納電影節60週年的第一部獻禮片。
現實裏,波蘭斯基、北野武,科恩兄弟、南尼 莫尼蒂、奧利維耶、加斯 范 森特、簡 康平恩、侯孝賢、王家衛、蔡明亮、陳凱歌……35位大師各自湊出3分鐘,為60大壽的戛納搞了次AA制的飯局,並把它稱為《每個人的電影》。而作為容量有限的東家,戛納這個小港口卻不可能成為每個人的電影節,它只是個高度濃縮的名利場,卻也能在奢華的酒會、如雲的海灘美女間追求藝術趣味、保持大師情結,在吃飽了後憂心忡忡地反思政治和人類精神問題。
戛納本該67歲,本該作為與墨索裏尼統治下的威尼斯電影節分庭抗禮的民主力量而出現在1939年9月1日,結果大家都明白,那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在它錯過了7年間的眾多大師貴賓後,迅速地開始了塑造大師、跟隨大師的審美活動,它更在1959年的五四青年節,以電影節收尾片《四百下》為標記,大規模地製造了一批叫做“新浪潮”的青年,並在日後成為大師。而科波拉、今村昌平、庫斯圖裏卡、奧古斯特、達登內兄弟在各自的人生十年間梅開二度,這也印證了在某些年代評委們存在著的一種共同審美趣味。
大師崇拜與藝術氣質並不妨礙戛納對商業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從1939年戛納被法國文化部瞄中那天開始,它就註定不再只是一個供巴黎人夏天來垂釣的小漁村了。戰後,為了維持這個電影業內的奢華派對,主辦方開始拉贊助、做廣告,移到5月份舉行的電影節也越來越像廣告展示攤和旅遊産品博覽會。1953年,苛刻的電影節主席讓 考克多只頒發了一個獎給喬治 克魯佐的《恐懼的代價》,這個行為,就像在藝術與商業天平的藝術一端落下一個很重的砝碼,從此戛納在以明星牌大秀商業的同時,也為其電影藝術品位樹立起一個絕對高度,兩片棕櫚葉的圖標更成為影迷們購買音像製品時的質保標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戛納的舉辦延期了7年,於是戛納把第一屆(1946年)的評委會大獎榮譽給了戰爭影片《鐵道之戰》,隨後它便開始了與戰爭題材和政治文化親熱的戀愛史。甚至電影節本身與政治運動都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絡,1968年,學生運動史上最著名的“五月風暴”,一切就像電影《夢想者》中那樣,戈達爾和特呂弗&&對同時期的戛納電影節發難,路易 馬勒、羅曼 波蘭斯基等評委紛紛辭職,最終那年的戛納電影節停辦了,電影人放棄榮譽的同時卻贏得了被後世英雄般膜拜的歷史。
作為金錢環繞著的藍色海岸,影迷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排除那些越來越喧囂的緋聞干擾,發現電影藝術的真正魅力。它在銅臭背後始終還保有著自己耀眼的法蘭西浪漫生活光澤,這也是《憨豆放大假》結尾時告訴我們的事實,憨豆終於看到那篇乾淨蔚藍的大海,大步穿越擁擠的街道和廣告牌,走上愜意的沙灘,和所有有著電影夢想的人們唱起法蘭西的讚美歌。
來源站點: 津報網
責編: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