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60屆戛納電影節獎項預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3日 11:04 來源:新浪娛樂


金棕櫚評委9人組

  幾乎每次都要醜話講在前,電影節不像奧斯卡,評委人數從學院的近6000口,驟降為9人小組,完全是驢唱歌沒譜的事情。在此情況下依舊頂風作案、以身試法,不外乎借著預測奧斯卡的余波博各位朋友開心而已。因此,不論事後證明拙論有多蹩腳,都還望大家高抬貴手,不予計較。

  一、評委分析

  評委會主席

  斯蒂文弗萊爾斯   英國    導演

  評委

  張曼玉        中國    演員

  托尼克裏特     澳大利亞  演員

  瑪莉亞德邁德羅斯 葡萄牙   演員/導演

  薩拉波莉      加拿大   演員/導演

  米切爾皮寇利    法國    演員/導演

  馬可貝洛奇奧    意大利   導演

  阿布德拉瑪尼希薩克 毛裏塔尼亞 導演

  奧爾罕帕慕克    土耳其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

  且不説本土大獎的常客波莉(吉尼獎影后)和克裏特(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影后),單看“威尼斯影后”邁德羅斯(《三姐妹》)、“柏林/戛納雙料影后”張曼玉(《阮玲玉》、《清潔》)、“柏林/戛納雙料影帝”皮寇利(《奇妙事件》、《虛無縹緲》)三個如雷貫耳的大名,便足以洞察本屆評委中“演員出身”佔據的強勢地位。

  雖説波莉、邁德羅斯、皮寇利都曾按捺不住寂寞而嘗試“演而優則導”,但終究算作“不務正業”。即便波莉的導演履歷表日益加長、頻傳捷報(新片《柳暗花明》北美上映中,好評如潮),但參演僵屍電影《活死人黎明》的“污點記錄”,還是足以把她拽回到演員(花瓶!?)的身份上來。

  剛剛加冕的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名字令人眼前一亮,獲獎作品《我的名字叫紅》放下不表,一本回憶錄《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回憶》已足夠教讀者感同身受、頂禮膜拜。兩位導演希薩克、貝洛奇奧均有戛納的參賽紀錄,文化獎、貢獻獎、影評人獎司空見慣,唯獨與金棕櫚無緣(特別是5次逐鹿均食 “白果”的法蘭西老將希薩克)——上述諸君再加一位同樣多次蒞臨卻僅進賬一座藝術貢獻獎的弗萊爾斯主席,便構成第60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會的有趣陣容。

  首先揣度從來“一手遮天”的主席要職。剛憑《女王》在年初的頒獎季節大放異彩的斯蒂文弗萊爾斯,既演過話劇、又導過電影,既曾狂放不羈、又能心平氣和,既與好萊塢眉來眼去、又稱得上歐洲香火的繼承者。儘管在封禪的數量方面可能不及“和諧社會”理念謹記于胸的王家衛主席那麼擅長創造皆大歡喜;但以“來者不拒”的標準衡量,稱其為近10年間最能在故事上、風格上、類型上、製作理念和方式上一視同仁、海納百川的評委會主席恐怕亦不為過。這對各位參賽選手而言無疑是天大的喜訊,但從預測的角度講,顯然讓不確定性再次提升。

  另外兩個增加變數的推力來自女性和感性。破天荒搶得4/9席位的女演員評委,勢必與慣常的男權主義審美大相徑庭——相比理性地分析內涵和意義,細膩地體會情感和衝動似乎才是女士們的主流甄選手段。當然,此觀點帶有想當然的反女權色彩,但至少應承認四位女士會為評審帶來多元化的思維方式,而內在的關鍵詞即:感性。

  演員判斷電影一向側重於演技和劇本,這從《撞車》依靠演員評委的大量選票成功劫走小金人便可窺知:一方面,繽紛四濺的演技火花使同行無不為之傾倒(也暗含著一些裙帶關係……);另一方面,精巧錯綜的故事線交織成一幅滲透各種族各階層的龐大社會卷軸。仔細品味“表演”與“故事性”這兩大關注“外在表現”的標準,不難發現仍舊隸屬於前述的“感性”體系——若在此基礎上,再結合一位新近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講故事天才”,儼然是對感性審美流派的進一步推波助瀾。

  奇妙的九國建制八成會讓評委內部的交流十分混亂,除去張曼玉、邁德羅斯等雙語甚至多語高手溝通無礙,其他幾位無疑“各執一詞”。僅佔1/9份額的東道主,想自上而下做手腳的機會微乎其微;1/3“親好萊塢”(英、澳、加)與1/3“反好萊塢”(法、意、毛)的相互抵消,同樣使按評委偏好入手的預估策略落空;眾所週知的麻煩還有:張曼玉與王家衛的關係、邁德羅斯與塔倫蒂諾的交情(《低俗小説》)……。不知向心力極弱的評委小組在兼容性超強的主席帶隊下,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做出何等的驚異選擇。

  二、獎項預測

  萬眾矚目的第60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大牛雲集的場面足以使人瞠目結舌:拿過金棕櫚的5人次(庫斯圖裏卡2、科恩兄弟、塔倫蒂諾、加斯范桑特)、獲封戛納最佳導演的6人次(科恩兄弟3、庫斯圖裏卡、王家衛、加斯范桑特),更不要提金獅(薩金塞夫)、銀獅(導演/特殊銀獅,庫斯圖裏卡、金基德、李滄東、詹姆斯格雷、尤利希塞德爾)、金熊(費斯阿金)、銀熊(導演/評委會大獎,庫斯圖裏卡、金基德)……。既不乏每戰必有建樹的科恩兄弟、庫斯圖裏卡等老妖,又可見出道作品便一鳴驚人的薩金塞夫、阿金等小鬼,一時叱吒風雲。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贏得“揭幕”榮譽的《藍莓之夜》(My Blueberry Nights)。無論當代香港電影先鋒王家衛老師的首部英語對白電影的獨特屬性,還是“瓊斯&薇茲&波特曼&哈里斯&洛&斯特雷澤恩&洛斯”累計8項格萊美獎、1座小金人、10次奧斯卡提名的豪華隊伍,皆令本片充滿懸念。《2046》參賽戛納時,由於剪輯尚未完成,眼鏡男曾有“以β版上映”的前科,即便如此仍受當地媒體無原則的追捧,空手而歸的結局也被揶揄為時任主席塔倫蒂諾有眼無珠的明證。

  如此説來,全部完工的《藍莓之夜》給《阿飛正傳》加冕戛納最佳導演的王家衛帶來第一枚棕櫚枝的成數不低。但評委會主席弗萊爾斯與王家衛迥異的作風,使拱手相贈最高獎的可能性驟降,《藍》的品質若非極度突出,最佳導演/編劇便是極限。何況在曖昧氛圍裏講述情緒的王家衛作品,在脫離神秘的中文之後,能否適應新的語言系統猶未可知,萬一重演陳凱歌《溫柔地殺我》的悲劇,則後果不堪設想。此外,開幕的壞處同樣顯著:經歷21部電影的洗禮,除張曼玉外,評委會中又有幾人能在最後關頭對《藍》唸唸不忘?參看多年來率先亮相的選手的下場,《藍莓之夜》前景不容樂觀。

  去年的《風吹稻浪》讓英國電影意外摘取久違的金棕櫚。總結過去10年的折枝情況:美國電影3次,比利時2次,英國、意大利、丹麥、希臘、伊朗、日本各1次,而純粹的法國電影本土登基則要上溯至1987年的《在撒旦的陽光下》——不難發現,東道主在棕櫚海岸頗受冷遇。於是,從國産到合拍的《情歌》(The Love Songs)、《老情婦》(An Old Mistress)、《來自倫敦的男人》(The Man From London)、《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沉默的陽光》(Silent Light)、《讚美》(Tehilim)等輩一擁而上的合體攻擊,多少有些氣急敗壞的火藥味。

  上述諸位,除道貌岸然的主流一直拒絕承認的凱薩琳布蕾亞(實際上已變相承認)的《老情婦》外,其他皆出自中青年導演之手。對照去年“終身成就”姿態的金棕櫚獎,在60大壽煥發一回“破格擢拔新人”的青春,可謂深諳炒作之道的戛納電影節昭告天下、繼往開來的絕佳方案。因此,法蘭西嫡出/庶出的選手們獨據天時、地利、人和。

  不過彈無虛發的“戛納戀人”一樣的存在——科恩兄弟、庫斯圖裏卡究竟如何安置?內部試映後被讚“超越《冰血暴》”的《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據傳負責海外發行的米拉邁克斯(北美發行為《通天塔》的派拉蒙?望)目前的疑慮已非“是否拿獎”,而是“拿什麼獎”。至於艾米爾庫斯圖裏卡的《給我承諾》(Promise Me This[Zavet]),朋友開玩笑説“僅看標題便王相十足”,此話毫不誇張。屈指數數健在的大師誰能締造“三金棕櫚”的神話,庫斯圖裏卡若稱第二,則無人敢居第一。

  3部亞洲電影不無機會,最具潛力的莫過金基德的《呼吸》(Breath)。一年內憑藉《撒瑪利亞女孩》和《空房間》輕取柏林、威尼斯最佳導演的傳奇人物金氏此番初戰(兩年前一種關注單元的《弓》未入圍主競賽單元),其與戛納電影節酷似的特立獨行模樣,暗含著奪標的巨大能量。“幾乎是為拍攝《密陽》(Secret Sunshine)才卸任韓國文化部長”的李滄東先生,乃是金基德亦懼之三分的狠角色。用150分鐘講述苦情隱忍男的單戀心旅,輔以“國民演技瑰寶”的“宋康昊&全度妍”組合,怎能不使人浮想聯翩?

  但是,在北美高校“無差別亂射”的韓裔青年,令兩位半島選手陷入相當不利的政治逆風。劊子手趙某曾在兩次屠殺的間隙向美國政府寄出富含示威內容的錄影帶,其中一組鏡頭居然完全克隆樸讚鬱的《老男孩》(馮小剛老師公開指責不能容忍的“復仇三部曲”第二篇)——該片享譽世界的契機,恰恰是戛納將其推上評委會大獎的寶座。所以,值此時節高調肯定一部韓國電影,評委會自然須慎之又慎、三思而行。

  那麼,“亞洲支持票”有望全部流向河瀨直美的《殯之森》(?[もがり]の森)。老年癡呆、臨終關懷、忘年友情……,個人甚至有心預測該片勇奪金棕櫚。可惜評委內部的薩拉波莉剛剛拍竣一部老年癡呆症題材的《柳暗花明》,同為女導演又趕上題材撞車,恐怕波莉對《殯之森》的態度微妙。另外,儘管初出茅廬的河瀨刷新過金攝像機獎(最佳處女作)的最低年齡,無奈歷史上的東洋金棕櫚贏家不外黑澤明、今村昌平等世界名流。再參考近年重要獎項得主“往來無白丁”的數據,評審過程中對導演名望不自覺的重視,不啻履歷短淺的河瀨女士的致命軟肋。

  這樣考慮,最具希望戴冠授銜的恰恰是“無冕之王”封號多年的俄羅斯性格巨匠——亞歷山大索庫洛夫。比索氏年輕一代的後輩《驅逐》(The Banishment[Izgnanie])的安德烈薩金塞夫導演憑處女作《回家》力擒第60屆威尼斯影展金獅大獎尚且記憶猶新;因《俄羅斯方舟》名震天下的索庫洛夫若在戛納60華誕之際奪魁,當然無須大驚小怪。其參賽作品《亞歷桑德拉》(Alexandra)經查實並非同名歷史人物傳記而意外聚焦于軍營,旨在讀解“士兵與慈母的親情+紅極一時的車臣問題”,可謂小有突破。

  俄羅斯電影自《雁南飛》以來,已整整半個世紀無緣金棕櫚獎,隱隱有“輪也該輪到一回”的預感。只要《亞歷桑德拉》(《驅逐》!?)的功夫過硬,強大的斯拉伕兵團便有不低的概率揚眉吐氣。當然,“北丐”索庫洛夫面前,有“西毒”科恩兄弟、“南帝”庫斯圖裏卡、“東邪”王家衛以及“全真教”法蘭西軍團(沒有“中神通”級別的選手,但拼出個“全真七子”不成問題……)五座大山。

  最後説説獨樹一幟(攪局)的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這部改編自同名暢銷漫畫的作品,不僅請到原著畫家瑪賈薩塔碧擔綱導演,更在CG洪泛的年代保持原汁原味的黑白簡筆繪風,以成長期小女孩的天真視角審度伊斯蘭革命、兩伊戰爭等歷史事件,堪稱別樣的史詩——大有最佳藝術貢獻獎舍我其誰的架勢,何況評委內部還有一位伊斯蘭係導演阿布德拉瑪尼希薩克“暗中助陣”。

  言及“內應”,《勇往直前》橫掃金熊的土耳其裔德國新秀費斯阿金也是不容忽視的潛力股。每部作品必定提及伊斯坦布爾的故鄉情結,足以讓他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評委惺惺相惜。後者的鄉戀有半傳記《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回憶》為證,簡直應與阿金合稱“伊斯坦布爾文化現象”。萬一大獎失意,帕慕克立挺知音一尊評委會獎(非常設獎項,多為平衡用,今年似乎大有存在的必要……)亦屬人之常情。

  下面預測第60屆戛納電影節八大獎項的歸屬。把個人看好的《亞歷桑德拉》、《老無所依》、《給我承諾》、《殯之森》結合前文進行量化,則結果如下(奪標按10星滿,並默認今年勢必增設“評委會獎”)。

  金棕櫚獎/評委會大獎

  《亞歷桑德拉》  導演:亞歷山大索庫洛夫 ★★★★★★★★ 8

  《老無所依》   導演:科恩兄弟      ★★★★★★★★ 8

  《給我承諾》   導演:艾米爾庫斯圖裏卡 ★★★★★★★★ 8

  《殯之森》    導演:河瀨直美      ★★★★★★★ 7

  《在人生的另一邊》導演:費斯阿金     ★★★★★★★ 7

  最佳導演

  亞歷山大索庫洛夫《亞歷桑德拉》★★★★★★★ 7

  金基德      《呼吸》   ★★★★★★★ 7

  艾米爾庫斯圖裏卡《給我承諾》 ★★★★★★★ 7

  安德烈薩金塞夫 《驅逐》   ★★★★★★ 6

  凱薩琳布蕾亞  《老情婦》  ★★★★★ 5

  影帝

  馬修阿馬利克《潛水鐘與蝴蝶》★★★★★★★★ 8

  宇田重樹   《殯之森》   ★★★★★★★ 7

  傑昆菲尼克斯《我們擁有夜晚》★★★★★★★ 7

  宋康昊    《密陽》    ★★★★★★ 6

  加比尼維斯 《迷幻公園》  ★★★★★★ 6

  影后

  諾拉瓊斯      《藍莓之夜》 ★★★★★★★ 7

  加琳娜維什涅夫斯卡婭《亞歷桑德拉》★★★★★★★ 7

  樸智娥        《呼吸》   ★★★★★★ 6

  瑪莉亞伯奈薇    《驅逐》   ★★★★★★ 6

  亞細亞阿根托    《老情婦》  ★★★★★ 5

  最佳編劇

  艾米爾庫斯圖裏卡《給我承諾》   原創 ★★★★★★★ 7

  科恩兄弟     《老無所依》   改編 ★★★★★★★ 7

  拉斐爾納德加利 《讚美》     原創 ★★★★★★ 6

  詹姆斯格雷   《我們擁有夜晚》 原創 ★★★★★★ 6

  金基德      《呼吸》     原創 ★★★★★★ 6

  評委會獎/藝術貢獻獎

  瑪賈薩塔碧、文森特巴羅納《我在伊朗長大》  ★★★★★★★ 7

  尤利希塞德爾       《進出口》     ★★★★★★ 6

  克裏斯汀蒙吉       《四個月三周零兩天》★★★★★ 5

  卡洛斯雷加達斯      《沉默的陽光》   ★★★★★ 5

  貝拉塔爾         《來自倫敦的男人》 ★★★★★ 5

責編:同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