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3日 14:36 來源: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終於登場,大喜大悲充斥著我觀影的兩個小時,其精彩程度也超過了我的預期。
姨媽是影片貫穿始終的絕對主角,斯琴高娃對角色的詮釋非常精彩並恰到好處,小人物的矛盾性格自然彰顯,初始惹人發笑,隨著情節展開卻讓人心生憐意,如同看到自己身邊親友的遭遇。
電影開篇乾脆,以寬寬的角度勾勒姨媽身處繁華都市的矛盾心態。她自命清高,自私,嫉妒膨脹,甚至有些斤斤計較。鄰居水太太表面來看是姨媽的鮮明對比,可縱然她追趕潮流,絕不落伍,內心卻和姨媽一樣孤寂,一樣與時代相左,同樣無奈的將滿懷的依賴寄託于寵物之上。
少女飛飛以及金永花的引出,在彰顯姨媽性情之餘,也給觀者蒙上了另一種壓抑著的悲哀。不得不提史可的表演,戲份雖少,但寥寥幾個鏡頭的勾勒卻把碰瓷耍賴的金永花身後隱藏的悲淒無奈表現得讓人唏噓不已,此為亮點之一。
“吉日良辰當歡笑,為什麼鮫珠化淚拋?此時卻又明白了,世上何嘗盡富豪。也有饑寒悲懷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轎內的人兒彈別調,必有隱情在心潮。”
潘知常粉墨登場,幾句唱腔,正好撥動了姨媽心中的失意。周潤發風流倜儻不減當年,把潘知常的油滑之氣勾勒得有過之而無不及。
“青春整二八,生長在貧家,綠窗人寂靜,空負貌如花。”借用唱詞,姨媽內心長期的寂寥與當時的激蕩可見一斑。
兩段戲曲的插入,十分巧妙,不但反襯出姨媽與時代的格格不入,併為影片增加了一抹奇妙美渙的色彩,又十分精準的將姨媽內心世界的作以明示。
貓咪之死算得上影片的急轉,潘知常是不是騙走了姨媽的積蓄已經不重要,而床邊的一夜相守是否是另一個垂暮之人悲哀的良心回轉?
自此,姨媽的境遇急轉直下,結束了短暫夢幻又似災難一般的黃昏戀。而其他小人物的悲哀隱情也隨之一併揭開。
由趙薇飾演的姨媽劉大凡形象之出現,是《姨媽》的另一個亮點。街頭吵架一場戲,爆發力之強自然毋庸置疑,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其他幾處沒有臺詞,只靠眼神表情彰顯內心的鏡頭。鞍山飯店外抽煙的一場戲雖然沒有一字臺詞卻非常搶眼,所有的悲哀憤怒不平都化作煙圈被吸入呼出,嘆息之後,生活繼續,大廚的工作要繼續,生活也要繼續。而此般種種不免讓人感嘆趙薇演技的成熟蛻變。
如果與許鞍華導演的另一經典之作《女人四十》相比,也許是由於編劇李檣的加盟,再加上許導自身的變化,《姨媽》最難能可貴就是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描繪一個女人的經歷和喜哀,與此同時躍上一個更高的角度去宏觀描繪社會景況,而由姨媽所擴散開來的觀感和所遇之人又可以構成一個個獨立的精彩小單元。從此而論,與《女人四十》並沒有太多可比性。唯一遺憾即是過為分明的三段式結構過於分明,在銜接時稍顯突兀。
編劇李檣的作品《孔雀》所述即是壓抑狀態下的不如意,如今再上陣,依然愛用象徵。月亮的隱喻十分有趣。姨媽、寬寬、劉大凡都曾被月光所吸引,而他們是否也從月光中獲取些許的希望?也許希望只是藏匿在心底,等待被召喚吧。
攝影的功力為《姨媽》增色不少,而久石讓的音樂雖然足以渲染氣氛,但有些片斷與如此寫實的風格相配稍嫌刻意了。
電影中每一樁悲劇式的結尾都巧妙的省去了對前因的交待演繹。姨媽的悲哀境遇也許就始於特殊年代造就的錯位婚姻;而少女“七公主”的遭遇追根溯源是父母遠赴新疆一去不歸,也是時代的産物;潘知常雖是騙人騙財的大騙子,可誰有知道他的身後有沒有一番血淚史?金永花、灰帶魚的境遇也是一樣,都在時代的巨浪洪流中飄蕩。其實身處其中,我們又有誰可以倖免于難?
好一齣淋漓盡致悲喜劇!
鞍山,寬寬到來後的飯桌上,劉大凡粗魯依然的喊著,不禁想笑,卻突然感到悲哀,生活之中,我們總有不甘,改變的努力到最後往往卻又無力。
電影看罷,不至絕望,也尋不到希望。
也許,生活中境遇之常態就是如此吧,或喜或悲,或希望或絕望,並無什麼明確的暗示。
生活仍將繼續,沒有更好,也未必會更糟。姨媽在時代召喚下從上海到鞍山,又從鞍山離婚到上海本為尋找自己的所謂理想,卻終於落得年老寂寥受騙受傷重回故里,一切不過回到並不美好的最初。怎樣繼續,全指仗當事人是否知足而樂得其所。
我們看喜劇,常常嫌太過膚淺一味討笑,我們看悲劇,常常覺得悲痛悲哀難以釋懷,但生活本身其實很難明確悲或喜。悲喜交集,樂極生悲,否極泰來是我們的常有體驗。
因此,看著電影,忍不住噴笑,也不自主的流淚,只因為,太過真實,真實到殘忍。
終於還是瘸腿的寬寬走在雪地之中,身邊是想幫忙卻已經力不從心的姨媽,寬寬説“我也不瘸過”。
好在,一切都曾經擁有曾經經歷,好在,活過。 來源:咖啡糖0604
責編: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