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信息時報:馬季和我們的記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1日 13:28 來源:

  馬季去世,有網站做 “馬季的主要作品你最喜歡哪部”調查,最多人選的竟是最不像相聲的《五官爭功》,比那段著名的《宇宙牌香煙》多出一倍選票!不免心下黯然:或許,這就是電視給觀眾灌輸的相聲形象,這就是電視時代人們對馬季的印象……

  像我這樣出生於1960年代後期的聽眾,最早知道相聲是通過收音機。我們最早聽到的那些相聲,絕大部分都是馬季、唐傑忠説的——《英雄小八路》、《老站長》、《海燕》、《友誼頌》……那個年代,侯寶林和馬三立都還沒有解禁,大家生活也都過得很嚴肅,要想笑,只能指望聽馬季,因為他説的都是“主旋律”,是“歌頌相聲”,生存的理由還算充分。現在有人提起“歌頌相聲”可能會輕視,可是你看這些年,有幾個相聲演員能把歌頌類相聲説得不肉麻,還能讓人哈哈大笑?馬季當年那些段子,絕對比今天某些所謂的傳統段子和創作段子要可樂得多!可以説,他和唐傑忠是開放年代以前唯一一對能戴著鐐銬跳舞、且遊刃有餘的笑匠。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他們相聲的存在,都在那個悲劇時代,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為對笑的渴望。

  到了1980年代,文藝日益進入解凍期後,我們才發現,原來在遙遠的1950年代,馬季已經留下了像《打電話》這樣的自創經典了,他的傳統段子《找堂會》也是我聽過的同類型段子裏最耐聽的兩個版本之一。現在人們品評馬季的相聲,多喜歡拿他和侯寶林以及馬三立這兩位大宗師對比。表面看這有一點不公平,其實也説明公眾是認可他的“準大師”地位的。在整個1980年代,乃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裏,侯、馬以外,相聲就要聽馬季、姜昆了,別的藝人再好,也只能算“奇兵”,這基本上已是公眾流行的看法。這一方面,固然有首都的地緣性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也跟馬季多年的舞臺成績分不開。

  《宇宙牌香煙》是馬季真正被公眾理性認可的最後一個經典。這之後,因為年齡,也因為電視對相聲表演的束縛日益增多,電視上的馬季,呈現出下滑趨勢。馬季的相聲聽多了,會覺得他有點對所處時代過於“媚”。可話説回來,要不是這樣,那還是馬季的“歌頌相聲”嗎?要不是這樣,它們還能在那麼長、那麼複雜多變的當代歷史進程中,為大家兌現出笑的前提嗎?既然文藝脫離不了它的時代,又何必再苛求藝人呢。

  走好吧,馬季。在這個連相聲都開始變得有點酷也有點“惡”的時代,連同我們的記憶……徐江/文

  來源: 信息時報

責編:同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