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1日 12:52 來源:
| |
《宇宙牌香煙》 |
| |
侯寶林(左)、劉寶瑞(中)、馬季在北京電視臺表演相聲。 |
| |
1987年央視春晚,馬季、趙炎、馮鞏、劉偉等合説相聲《五官爭功》。 |
從新華書店店員到相聲大師,經歷了諸多坎坷的馬季是伴隨著中國新相聲成長起來的,作為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繼承發展了侯派風格,走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為中國相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昨日記者與曲藝理論家耿英、郝赫等人説起馬季對相聲的貢獻時,他們都表示,馬季留給了中國相聲的“三件寶”。
相聲界的“馬家軍”
曲藝理論家耿瑛告訴記者,他是在1962年為馬季出版第一本書《登山英雄讚》而和他結識的,他的藝名是侯寶林先生根據匈牙利電影《牧鵝少年馬季》而取的,“因為片中主人公馬季的機智、幽默和意味深長的諷刺意味,和中國相聲不謀而合。”
馬季師從侯寶林邊學習邊表演,善於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作品,在相聲藝術長于諷刺的傳統之外,開啟了以讚美新生活和新人物為主題的“歌頌型”對口相聲新領域。
相聲是一門特別講究輩分的藝術,而這種非常嚴謹的輩分關係體現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對這門藝術的一種傳承精神。作為相聲界的前輩,馬季的弟子可以説是遍佈全國各地,大家熟悉的就有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常佩業、黃宏等人,而姜昆、馮鞏等人也都有自己的弟子,因此“馬家軍”已經成為了中國相聲的一個重要力量,為中國相聲培養了這麼多人才,馬季功莫大焉。
相聲進入電視時代
早期的相聲藝術被人們廣泛接受,除了在舞臺上的演出之外,廣播是人們聽相聲的一個主要來源,但是隨著電視的普及,相聲藝術可以説是走進了千家萬戶,而完成這一歷史轉折的人物就是馬季。雖然《打電話》是人們最先看到的馬季的影像作品,但是真正讓相聲通過電視讓觀眾所廣泛接受的還是在1984年春節晚會上馬季的單口相聲《宇宙牌香煙》,相聲也從此成為了每年春晚不可缺少的節目。之後馬季和趙炎、姜昆、劉偉等人合作的多段相聲如《五官爭功》、《吹牛》、《繞口令》、《傳謠》、《老少樂》等都讓人百聽不厭,馬季先生每次出現在熒屏上都會為觀眾們帶來快樂,成為了人們心頭永久的記憶。而相聲,隨著馬季在電視上的推廣,也讓這門傳統的藝術走入了娛樂化的時代,使相聲與時代很好地結合起來。
打破門戶之見
1993年,侯寶林先生去世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弟子馬季:“傳統相聲的精髓不能丟。”十幾年來,馬季始終沒有忘記恩師的教誨,在不斷嘗試新方法、新內容,為相聲注入新活力的同時,還時刻不忘告誡後起的晚輩們,在相聲創作和表演上不要急功冒進,紮實的表演基礎和生活化的素材才是相聲表演最根本的東西。就在10月閉幕的2006年全國相聲大賽上,馬季先生還語重心長地告誡相聲後輩們要提高文化素質,紮實表演基本功、讓相聲表演真正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沒想到這些話竟然成了他送給相聲界後輩們的最後訓誡。
曲藝理論家耿瑛説,馬季一直主張打破門戶之見,他就曾經學過楊振華的《如此大款》等段子,而且在很多演出中都當作自己的保留節目,他常説,“對傳統的繼承就是大家都會,而不要拋開了根本,為自己量身定做作品,那樣的作品沒有生命力。”在郭德綱火了後,他曾力挺郭德綱,更多的也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
來源:瀋陽晚報
責編: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