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1日 08:57 來源:
| |
1959年,馬季在表演單口相聲。 |
| |
1964年,馬季和於世猷搭檔表演。 |
| |
80年代,馬季和唐傑忠搭檔表演。 |
| |
馬季在1984年春晚上“推銷”宇宙牌香煙。 |
| |
2004年,馬季和劉偉在天津演出。 |
“……你貴姓?”,“姓馬”“沒‘四!’”,“有‘四’三橫一豎一拐彎兒,四個小點兒在下邊兒”,“噢,這麼找著了。那您叫什麼呢?”,“馬季”,“這沒‘四!’”“一年四季的‘四’呀!”這是馬季相聲《“四”字歌》中的片斷,但我們再也沒法聽到這名笑星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了。72歲的馬季,在他從事相聲生涯第50年的時候,卻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一生伴隨著中國相聲事業的壯大。
他帶著自己一生的苦樂甘甜而去,留給世人的卻是無窮的歡樂。
學徒生涯成笑星
馬季1934年生於北京,原名馬樹槐,祖籍天津寶坻。
中國新相聲的代表人物,著名相聲大師和表演藝術家,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
因為家境貧寒,兄弟姐妹四人全靠母親一人支撐,馬季從小全家被迫流散各處求生,他則被托給遠方親戚,當上了上海宏德織造廠的一名學徒,每天要為師傅端茶送水,伺候生活之外,他會在業餘生活裏圍著店裏惟一的一台收音機,反復聽自己喜歡的相聲節目。
織造廠後來在上海有名的永安公司設立了櫃臺,能説會道的馬季於是做起了銷售。
在和顧客打交道的日子中,他不僅學會了上海話、廣東話,也極大地鍛鍊了自己的口才。
解放後,馬季考入了新華書店華北發行所,成了一名“學徒工”,在這個人民政權建立起來的國營機構,他再次找到了和生活與相聲廣泛接觸的機會,當時的工人舞會或聯歡活動,馬季如魚得水,不是唱京劇就是模擬丑角表演,過足了表演的癮。
1956年初,北京市舉行工人業餘曲藝觀摩會演。22歲的馬季講的相聲《找對象》譏諷一個以貌取人的青年工人,貼近現實的幽默讓他獲得了一等獎。同年他參加了全國職工業餘曲藝會演,表演的《都不怨我》諷刺了犯錯不承認的郵政工人,就是這段相聲,讓相聲大師侯寶林和劉寶瑞同時看中了他。
師生恩怨伴成長
看了他的演出,劉寶瑞找到了馬季:“我看你挺有前途,我教給你啊”。與此同時,侯寶林也找上了他,問“認識我嗎?”馬季説“我認識您、認識您,我不敢跟您説話。”“學相聲吧,啊,我教給你。”就這樣,馬季走上了專業相聲演員的道路。
馬季的原名其實叫馬樹槐,侯寶林認為這個名字繞嘴,不容易記住,於是馬季就從1956年北京正在放的一部匈牙利喜劇電影片《牧鵝少年馬季》中現成找了個名字,“借人家點仙氣”,才成了現在的馬季。
解放後,為整合舊時代的江湖藝人們,政府成立了廣播文工團説唱團,原來只在天橋酒館茶棚中説相聲的藝術大師們都被集中在了一起。1956年,馬季正式進入該團,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等都成了馬季的老師。
這麼多大師中,只有侯寶林是馬季的責任老師,兩人關係也充滿戲劇性的愛恨恩怨。在“大義滅親”的文革時代,造反派將侯寶林扣上“反動藝術權威”的帽子,讓他一次次交代自己的作品是反動的,被逼無奈下,侯寶林好幾次在批鬥會上都把責任推到徒弟馬季身上。此外,民間更是傳言當時馬季還打了侯寶林。
不過,即使這樣的災難,也沒能磨滅師徒情意,文革後師徒二人因為相聲,又走到了一起。1984年,馬季等人應邀去香港演出,侯寶林是那次演出的藝術顧問。馬季曾回憶道:“當時侯先生説:”馬季,你過來,到香港之後,我的段子你都可以演。‘説這話是第一次給我開綠燈,對我滿意了。
我説,侯先生,您放心吧。“就這幾句話,馬季表示自己至今難忘。
“宇宙牌香煙”扛起現實主義大旗
可能很少有人記得1984年的春節晚會由馬季、姜昆、劉曉慶、王景愚四個“不搭調”的人同臺主持,但如果看過晚會的人一定記得胖乎乎的馬季在茶話會一樣的晚會現場講了一個“宇宙牌香煙”的相聲,所有人笑得前仰後合。
那時沒有特技,布景也簡陋,全靠他一個接一個地抖包袱把全國人民逗樂。有人説“宇宙牌香煙”是單口相聲,又有人説它像獨白劇,其實,它兼具二者的優勢而又獨闢蹊徑,最關鍵是他一改傳統相聲的關注對象,以社會熱點為題材針砭時弊。
估計馬季不僅對營銷學深下了工夫,對唐山話也沒少琢磨,僅僅從這個代表作也可以看出馬季相聲的特點,語言高度誇張,自鋪自刨,自捧自逗,機智靈活,收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而情節的曲折跌宕、首尾貫通,又體現了戲劇的特色。由於這個相聲點中社會要害的死穴又諷刺了現實,人民群眾拍手稱快,於是相聲界颳起了現實主義浪潮,包括後來他的徒弟姜昆也繼承了這一創作脈絡,包括名段諷刺官僚主義的“虎口脫險”。
隨著文革的結束和電視的普及,馬季的相聲事業也隨之更加走向成熟。馬季之子馬東曾在《我的父親———談馬季》一文中寫道:1977年在人民大會堂國宴上,葉聖陶興衝衝地對馬季祝酒,連聲誇讚“新桃花源記”:“馬季呀,相聲就是要這樣寫的!”八十年代以來馬季佳作紛呈。他從1983年開始連續三年主持春節聯歡晚會,被稱為“馬主持”。1986年全國十大笑星評選中他名列榜首,1988年為紀念他舞臺生活30年而舉辦了“馬季相聲作品演出會”。九十年代他的十幾名弟子在蘇州舉行“謝師會”,在文藝界傳為佳話。
廣收弟子桃李滿天下
相聲界沒有大學,沒有文憑,靠什麼承認你在行內的位置?就靠師承!光拜了師,老師不帶,你不學,那就是徒有虛名。姜昆的師父是馬季。在姜昆50多歲向文藝界彙報自己的情況的時候,回憶了他入門的一段往事,由衷地説:“老師,我姜昆沒有給您丟臉!”1977年元旦,姜昆新婚燕爾,5天后,馬季對姜昆説:“我準備去湖南深入生活,你跟我一起去吧。”於是,馬季帶領他們一幹青年人到湖南桃源縣深入生活。一幹就是一個多月。馬季突然決定留在那過春節,爭取把相聲寫出來排好再回北京!思前想後,姜昆決定陪馬季留了下來。又一個月後,姜昆在他的幫助下,創作出了他到説唱團的處女作“迎春花開”。
除了姜昆之外,馬季曾還是馮鞏、黃宏、唐傑中等相聲界眾大腕的老師,從侯寶林、劉寶瑞等老笑星,到姜昆等“小”笑星,馬季在相聲傳承上起到了關鍵性的橋梁作用,因為他的資歷,這幾年馬季成了央視相聲大賽地位不可超越的監審組專家評委。
幾年前,馬季曾經對相聲現狀發表感慨:“相聲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嚴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馬季表示,現在在國際上相聲的影響越來越大,可惜的是現在還沒有真正像樣的相聲學校和一流的相聲教材,他説:“我現在最大的心願是辦一所有規模的相聲學校,大量地培養人才。”可惜這個願望要在天堂裏實現了。
■經典創作
《五官爭功》
這段相聲用四個演員分別扮作一個人的嘴、眼、口、鼻,並通過它們與五官“主人”的對話以及相互爭辯來構成包袱産生笑料。
乙:怎麼啦?你們倆第一次見面兒,不是我眉來眼去把她勾住的嗎?腦袋!
我還告訴你,你們從戀愛到結婚幹的那點事兒,我可全看見了。
甲:你瞧我這缺德眼睛。
《一個推銷員》
“宇宙牌香煙”是1984年央視春晚的一個節目。相聲演出後,這段相聲裏的“小包袱”也成了70年代末出生的人的重要童年記憶。
宇宙、宇宙,香煙新秀。我們用宇宙香煙打開我們的新紀元,開創我們的新局面。
《打電話》
《打電話》創作于1961年,反映了當時許多人不講求公德,“佔著一個電話使勁説”的社會現象。
乙:你告訴他……
甲:我姓羅,我叫?嗦!
《吹牛》
《吹牛》是馬季作品中諷刺鋒芒最尖銳的一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浮躁虛誇的情緒和妄談的弊端。
甲:我……我上嘴唇挨著天,下嘴唇挨著地!
乙:啊?!上嘴唇挨著天,下嘴唇挨著地?
甲:啊!
乙:那你的臉哪兒去啦?
甲:我們吹牛的人就不要臉啦。
來源:新京報
責編: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