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劇情介紹 |
1942年10月23日到11月4日,十萬名意大利和德國組成的聯軍士兵在“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帶領下,與由英國陸軍元帥“獅子”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第八軍的二十萬盟軍士兵在非洲北部的阿拉曼沙漠地區進行了世界戰爭史上參戰人數最多、參戰坦克數量最多的“阿拉曼戰役”,史稱“裝甲戰役”或“世界最大局部戰役”。戰況慘烈,血染大漠。
細節折射歷史 場面再現真實
這場發生在二戰期間北非的阿拉曼戰役,是一場舉世聞名的坦克大戰,其戰爭場面宏偉開闊、氣勢波瀾磅薄、戰略捭闔縱橫、戰術波詭雲密。而由斯皮爾伯格親自操刀監製、恩佐 蒙特裏尼編劇執導的影片《血戰阿拉曼》,從一名意大利士兵的角度對這場經典戰役做出了獨到的解構。再現了戰場上的血腥殘酷、雙方最高指揮官的戰術交鋒、以及淹沒在黃沙血海下的纍纍白骨所折射出的種種人性……殺戳、友誼、信仰、背叛、愛情、生命、忠義、和平充斥在影片中,令人不禁動容。
《血戰阿拉曼》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作為一部意大利人拍攝的二戰題材影片,對於英國和其盟國來説,這是他們當年的敵人、現在的朋友在回顧歷史,如同我們看過的韓國著名影片《太極旗飄揚》一樣,都體現了對戰爭正義尺度的把握。在本片中不難看出,導演在克制地展現戰爭本身,因此選取了從意大利士兵的個人角度對這場經典戰役做出獨到的解構,通過對戰場上的士兵和戰場上最基本的行動單元——連隊的心理刻畫和思想再現,折射出戰爭的殘酷。
邱吉爾有句名言這樣説:“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戰無不勝”。當然,誇張是演説家邱吉爾最慣用的修辭手法,但這話確實也點出了阿拉曼戰役的關鍵作用。起碼,在心理上是對英國人民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巨大鼓舞。
《血戰阿拉曼》對戰爭的殘酷性做了真實的表露,並沒有刻意的醜化德國士兵,在這部影片裏,可以看到編導對那些充當炮灰的德國軍人也是滿含同情之心的。事實上,在現在的阿拉曼,還保留著非常完好的德軍墓地,對當地人來説,德國人幫助他們打井、修路、架橋,做了不少好事,他們對德國人還是很尊敬的。看來隆美爾麾下的非洲軍確實軍紀嚴明,跟黨衛軍之流有著天壤之別。但這也正是戰爭的悲劇所在吧,雙方都是心地善良的青年人,如果在和平時代,他們本應該成為朋友,在球場上一較高下,而由於這場戰爭,他們中的許多都只能葬身在這黃沙下。
戰爭勝利難道都要靠運氣
在電影《血戰阿拉曼》裏,中尉和他連隊裏每個士兵的個人目標都非常明確——打完仗後活著回家,而整個意大利軍隊的目標也是打贏阿拉曼這場戰鬥。然而,在當時的戰爭背景下,打贏戰鬥是以很多的士兵的死去為代價的,也就意味著很多的士兵不能實現“活著回家”的目標。士兵們並非作戰不勇敢,而贏得戰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許這其中就由運氣。反觀英國軍隊,他們最終打贏了這場戰鬥,但還是有上萬名的士兵死去了。意大利軍隊在招募士兵的時候,並不會要求士兵們,包括年輕的大學志願軍塞拉在內,必須打贏戰鬥,只會要求他們能服從指揮,願意參加戰鬥或者作戰勇敢就可以了。因此,每個到戰場上來的人,都希望能活著回家。
在這一點上,《血戰阿拉曼》顯得比其他戰爭題材影片更具浪漫氣息,而毫無疑問的是,“意大利新兵的種種運氣”是導演為突出戰爭殘酷主題的一種手法。這裡,我們不放看看年輕的大學志願軍塞拉在戰場上的幾次好運:
1.意大利新兵的第一次運氣,那是在他剛進兵營報到時,戰壕被英軍飛機炸彈轟炸,一個經驗老道的軍士只留下了一個耳朵,但他卻活了下來;
2.意大利新兵的第二次運氣,塞拉和軍士們進入地雷區收繳戰利品,經驗不足的他採上了地雷,然而那卻是一個只對付300公斤以上目標的地雷表殼,又是虛驚一場;
3.意大利新兵的第三次運氣,英軍坦克勢如破竹,眼看意大利人寡不敵眾,小鋼炮的轟擊僥倖暫時逼退了英軍,小夥子幸運在這一刻沒有被碾碎;
4.意大利新兵的第四次運氣,德意聯軍大勢已去,英軍大範圍搜尋殘餘力量,有三個士兵要求在夜裏去放哨,因此而躲過了英軍的抓捕,其中就有他;
5.意大利新兵的第五次運氣,躲過英軍的抓捕的三個人繼續艱難地在沙漠中逃亡,其中的兩個終因體力不支而倒下,而小夥子卻成功啟動了一輛廢棄的摩托,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其實,戰爭中是沒有一點運氣可言的,而富有同情心的導演們卻把心底裏那一份對和平自由世界的美好嚮往都眷顧給了年輕人。也因此成就了影片中幾個浪漫得讓人流淚得情景:
1. 當四個士兵裸體著欣喜若狂地奔向大海時,他們那一刻的感覺就像是上了天堂;
2. 當中尉要槍殺那匹所謂墨索裏尼的戰馬時,馬似乎明白自己得處境般暗傷地低
下了頭,中尉放下了手中的槍;
3.當軍士們看到夜空升起的照明彈,仿佛煙花般的場景,對故鄉的思念達到了前所
未有的程度;
4. 當行進在酷熱的大漠裏,因為沒有飲用的水源,大家難以為繼的時候,突然天
降大雨,一個老兵立刻眼淚縱橫;
責編: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