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秋先生創立的張派,唱腔起伏跌宕,加上音色甜、媚、水、脆,非常動聽,贏得很多票友的喜愛。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傳承和發展上,有的創立了獨特的個人風格,而有的卻好似走進了誤區。看了最近的兩場張派劇目的轉播後,總感覺張派的個別當紅演員(本文只討論演唱方法,對事不對人,不作人身攻擊,所以不提名字)經常用力過度,特別是在唱高音的時候,使用砸夯唱法來要掌聲,使人非常難受。説到這裡,估計喜歡此人的戲迷會反駁:京劇就應該有發展和創新啊,不能老跟別人唱得一樣!我説:這句話很對!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發展和創新的具體內容是否可取。京劇是有自由發展的空間,而正是因為有這個空間,才可能形成眾多的流派。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京劇有個大致的規律,行當和流派也有大致的規律,發展和創新都不應該逃脫這些規律,任何流派也不可能把京劇要求吐字清楚改成吐字不清(類比,沒有指人),而這些規律都應該服從一個“美”字。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討論一下張派唱腔是否需要“大力士喊唱法”才美呢?
一、 關於張派的“內緊外松”。對張派稍有了解的人想必都知道,張派的唱腔講究內緊外松,也就是説使勁應該使內勁,表面上要讓觀眾看不出來,看上去比較鬆弛,這才叫功夫。個別演員在清唱的時候,由於太使勁,致使臉上和脖子上的青筋乍現(彩唱被遮住,看不見),可見方法有問題,外形也不好看。
二、 關於張派的“圓”和“巧”,張派唱腔講究“圓”,好象太極一樣,劃大圓圈、小圓圈、大弧形、小弧形,遇到高音也是使巧勁,正如武術裏面的“四兩撥千斤”一樣,也需要借力打力。感覺張先生用五十斤挑百斤,而個別演員卻用兩百斤力來挑百斤,唱出來不僅不圓,而且技術含量極低,把技術活改成力氣活,唱的人累,聽的人也累,毫無美感可言。
結論當然是:大力士喊唱法不可取!也許又有人會問,那為什麼人家還那麼紅?贏得的掌聲還那麼多?這兩個問題很好解釋:首先,一個演員走紅的程度與其業務水平不能成正比,為人處世、性格和機會等等因素都非常重要,一個單位裏面,也並不是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能夠出頭的,而風頭最勁的也未必是能力最強的;其次,聽戲的觀眾中有一部分(特別是新觀眾)是聽嗓子,聽到嗓子好,高音能上去,就叫好、鼓掌,再加上演員的親朋好友,只要有人&&鼓掌,必然會有人跟著鼓掌的,這是票房和戲院的規律:)當然,嗓子好是一個演員的必要條件,但是嗓子好跟味道好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説了那麼多,沒有貶低誰的意思,只是發表自己對一些唱法的意見,我曾經跟專業老師和資深票友溝通過,也看過網上很多帖子,意見相同的人很多,因此很想説一下。特別要提醒學習張派的票友,最好不要學習這種唱法,建議多聽張先生及其弟子薛亞萍和張學敏的錄音,潛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千萬不要走彎路。 【作者:~怕老鼠的貓~ 】
▲本文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史冬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