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大學生就業導航援助行動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小馮今年大四,明年6月份即將大學畢業。可是,在求職過程中,用人單位幾乎無一例外地要求“需要2年以上工作經驗”。他意識到,自己大學所學習的知識不足以讓自己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最終,小馮選擇了“學士後”課程,期望在大學的最後幾個月補充短板,為將來畢業就業打好基礎。
其實,像小馮一樣選擇“學士後”課程的學生還不在少數。據了解,自“學士後”課程推出至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已經有近500人參加了培訓。其中,大四學生以及應屆大學畢業生成為主流。
“學士後”著力培養技術人才
“學士後”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9年1月。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孫狄委員提出“設立‘學士後’、‘碩士後’”的提案。孫狄委員建議,借用“博士後”模式,在企業中建立“學士後”、“碩士後”制度,為畢業生設立兩年的見習期。
儘管“學士後”的提法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因為“技能”和“經驗”並非只能在工作中獲得。相反,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不僅不全面,而且積累速度慢,獲得成本並不低。同時,面對長達兩年的 “零薪酬”,畢業生也感到為難。而通過參加一些短期快速的專業課程訓練,不僅在“技能”和“經驗”上可以得到加速鍛造,達到企業的要求,而且省時省力。
為此,IT職業教育領導品牌北大青鳥推出了一款面向大學生的IT教育産品——“學士後”,旨在培養高素質IT技術人才,幫助大學生快速提升職場競爭力,實現優質就業。北大青鳥“學士後”項目負責人盧俊告訴記者,目前,大學畢業生面對的求職尷尬是懂理論但缺乏實踐操作能力,無法滿足用人企業“即招即用”的實際需求。“學士後”課程旨在將面臨就業難的大學生培養成企業搶手的“學歷+技能+經驗”的高質量IT技術人才,從根源上幫助解決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
“學士後”改變“學而無用”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科研所對2010年高校就業趨勢的分析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總勞動力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大。我國大學生中38%為工科類學生,但是畢業生人數還是不夠,振興我國工業還需大量的工程師,主要集中在IT、微電子、新能源與節能技術開發、條碼技術、鐵路高速客運技術等領域。這方面人才缺口數字巨大,將達1220萬人。
據統計,IT行業每年的軟體人才缺口至少為50萬人,並且人才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加。但是,剛剛邁出校門的理工類學生並沒有IT從業經驗,無法適應IT公司的需求。如何彌補巨大人才缺口和龐大的等待就業卻“學無所用”的畢業生之間的鴻溝,成為整個IT教育行業面臨的問題。
盧俊表示,針對大學畢業生們設計的“學士後”課程,採取“逆向設計”思路,完全根據用人企業的實際需求來培養人才。2010年,“學士後”主要開設目前流行的Java和.NET兩個技術方向課程。2011年,將陸續開設PHP、Android 等技術方向的課程。“學士後”課程具有一定難度,即使是基礎知識點的學習也是從IT職場實戰的角度出發的,強調企業級應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從而保證完成“學士後”課程的大學生們能夠順利就業。
“學士後”提前感受職場生涯
正在讀“學士後”的小馮,感覺最有意思的就是RPL(Role Play Learning)角色扮演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隨著課程的進度,不斷進入不同設置的職場環境,扮演不同的職場角色,開始自己“虛擬職場生涯”。
據了解,“學士後”總的學習週期在5個月左右,整個學習過程被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技能準備階段”,歷時3個月左右。學員們將接受“網上學習課程、線下驗證效果”的混合式教學。通過精心設計的知識、技能點訓練,提升學員的專業技術能力,使每個學員的技術技能達到可動手實戰項目的水平。第二個階段為“就業衝刺階段”,歷時2個月左右。學員將被安排進入不同的開發小組,實際完成一個真實的IT項目,以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實戰項目,重點增加學員的項目經驗和工作經驗,實現就業對接。
盧俊告訴記者,大學生要寫畢業論文,要答辯,沒有太多集中性的時間。面對大學生的這個特點,“學士後”課程突出短期快速的特點。其中,在線學習的學習方式使學習的時間更具有靈活性,處於“學生態”的人群,也更願意“我的時間,我做主”。同時,也能夠發揮大學生們自學能力強的優勢,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