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幾歲了?七歲。我有一個差不多這麼大小的閨女。
我和李琰老師的閒聊,從最終最溫馨最家長裏短的話題入手。我很同意一些同行的判斷:她是一個嬌小而力量強悍的人,一個聰明的人(胡金一語),一個基督徒(王向娜語),一個孩子們的親媽(當初被叫做後媽),也是一個喜歡強烈色彩喜歡紅粧喜歡女裝的女人(李響語)。
我在設想,如果當年獲得的不是表演金牌而是首金,她的國外融合的力度,她回歸初期遇到的阻力,會不會比當初要小的多?
不管怎麼樣,她是一個值得讚許的教練,祝中國短道隊霸氣地妥妥滴實現包攬。
金牌教練李琰,最喜歡別人叫她“後媽”與“基督徒”。
兩個稱謂,看似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價值取向背離,卻清晰地勾勒出這個東北女子的矛盾狀態。這個狀態,體現在她平常的生活,也體現在她的行為藝術之中。
場景一:
“孩兒們上陣喊什麼?”“老子天下第一!”
這不是李陽的瘋狂英語中的對話,也不是《西遊記》中神鬼妖怪吃唐僧肉前的場景,而是發生在李琰和她的男隊員的訓練當中的一幕。李琰試圖通過這種激勵方式,讓“孩兒們”始終興奮,強悍,內心如冰刀一樣鋒利,以對抗內心強大,陰招頻出的韓國隊。
“她的口頭禪是‘It's not every four years.It's every day.’。”隊員周洋感慨,她想讓她們成為老虎,無論對面是什麼,都要吃掉它。為了讓隊員時刻保持這種霸氣,李琰對每個細節要求嚴苛,當然也很自律。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她一直將自己放在首體的冰面上,一放就是八年多。
場景二:
生活中的李琰其實並不乏味。經常宅在家裏的她,喜歡端一杯綠茶,聽著鄉村音樂,閱讀偉人的傳記。
“她喜歡紅色,我們雜誌那次拍攝她是在後海,李琰喜歡編輯為她挑選的紅色絲綢連衣裙,她酷愛熱情如火的紅,因為它代表著激情。”著名記者李響説。那次採訪後,她把文章標題定為“你的名字叫紅”,受到李琰的讚賞,“她説終於有人認識到她的女人屬性了。”等到兩人再次見面,她們討論起再次光臨後海,教育女兒等話題。
這其實是李琰的A面和B面。在她看來,B面,是對自己A面的舒緩。她很少感到緊張,壓力像是興奮劑,只會刺激她的神經,使她更加精力充沛。於是,每逢大賽期間,每個清晨和夜晚,李琰都會禱告,心裏默念:神為保障,心中無懼。
單純從運動軌跡來看,李琰和郎平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她們都有著成功的運動員經歷(1988年,20歲的李琰在卡爾加裏冬奧會上奪得1000米金牌,只不過短道速滑那時是表演項目,要不然她將是中國的第一個冬季奧運冠軍),都在不止一個國家的職業隊伍取得成功(郎平在意大利、美國、土耳其大受歡迎,李琰在捷克、奧地利、美國都培養過世界冠軍),最後都因為國家的一紙召喚,回到競技體育的最前沿。
2006年接手中國隊前,李琰專門找到郎平。因為海外打拼的經歷,兩個中國女人很早便成為朋友。郎平給出的告誡只有一個字:難!在美國,一切簡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中國,要處理方方面面的複雜關係,唯成績論,壓力巨大。“如果要執教,心態平和,不要過於較真。”郎平説。
不過,要做到一切殊為不易。郎平有著輝煌的運動履歷,她的一切在中國已經被神化。這就註定,郎平儘管已經熟稔國外的生活方式、思考習慣,但在文化選擇上,她還是中國化的。2005年執教美國女排,郎平還仔細觀看了國內門戶新浪做的輿論調查。當看到網友一邊倒地支持的時候,郎平才欣然上馬。而李琰呢?儘管是奧運冠軍,但由於只是表演項目,註定了她只受到不多的關注。不過,這也讓她得以徹底融入國外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包括基督教信仰。
這種文化和習慣上展示出的差異,導致兩人初次回歸之後的態度差異:郎平在中國大受歡迎,她可以用自己的個性魅力,中西通行的教育理念來和中國孩子交流;李琰卻在執教初期遭遇最劇烈的反彈。2007年,隊中&&大姐王濛在電視鏡頭前公開表示她不説中文,甚至質疑她的執教方式。這都宣告了將帥不和的存在。
在最徬徨的時刻,一位美國牧師送給她一句話:“先改變自己,原諒別人。”於是,她豁然開朗。回歸之後,她抱著寬容的心和隊員交流。三年後的溫哥華,奪冠後王濛冰上叩首,李琰喜極而泣。
“一天難處一天當”(Each day has enough trouble of its own.),是李琰最喜歡引用的《馬太福音》中的字句。這也導致,即便是隊伍最危機四伏的時候,或賽場上韓流洶湧的時候,她始終笑容以對。
2011年,王濛被國家隊開除,中國短道隊降至冰點,李琰卻其形容為治病的過程。一方面,她抓緊實施四年計劃,選才、育才、用才、成才;另一方面,她送給下放讀書的王濛一套《心態的力量》,並告訴她,重新回歸後她將沒有特權。結果,回來之後,王濛在言談舉止上顯示出不一般的成熟。
2月份的索契冬奧會,在上個週期實現輝煌的中國短道隊將再次出征。王濛雖然回歸,但優勢已大不如以往。范可欣等90後新人成長迅速,卻尚顯稚嫩,韓國隊等強隊更加強悍。但是,李琰説,只要遵從內心的召喚,在冰面上就會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