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印發《關於公佈2019年第四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的通知》,這也是官方權威發佈的最新創新創優節目名單。來自全國廣播電視媒體的15個節目榜上有名,其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佔據5個名額,佔比達到三分之一,在全國廣播電視媒體中數量最多。
具體來看,總臺包攬2019年第四季度廣播節目創新創優名額,《共和國聲音日曆》《共和國記憶》兩檔廣播節目上榜;《故事裏的中國》《一堂好課》《中國地名大會》三檔電視節目上榜。廣播和電視節目雙雙上榜,體現了總臺的多媒體創新創優實力,力證在視頻和音頻節目領域皆是領跑者。
創新的重要性自不必説,“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是媒體發展的源頭活水和不竭動力,離開創新,媒體將陷入停滯,成為一潭死水。為什麼總臺上榜的創新創優節目最多?帶來什麼啟發?
首先,毋庸置疑也不可否認,總臺上榜的創新創優節目最多,和總台獨一無二的媒體龍頭地位有關。總臺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媒體,觸達人群海量,擁有強大的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2019年,全國電視觀眾規模達12.81億,電視仍然是用戶規模最大的媒體平臺,也是最親民、最能體現使用平等權的媒體。總臺央視2019年觀眾規模達12.57億,“有大事,看總臺”被人們視同習慣。《故事裏的中國》《一堂好課》《中國地名大會》三檔上榜創新節目分別背靠CCTV-1、CCTV-3和CCTV-4播出,CCTV-1在2019年的觀眾規模近12億,CCTV-3、CCTV-4的觀眾規模在11億左右,無疑為這三檔節目提供了一炮打響的堅實受眾基礎。在總臺強大的輻射力之下,這三檔節目在全媒體獲得高關注、好口碑和高熱議,例如《故事裏的中國》微博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約40億,“永不消逝的電波”“江姐托孤信曝光”等節目相關話題屢上熱搜;《一堂好課》在喜馬拉雅播放次數過億;《中國地名大會》引發近3000家媒體報道,全網報道鏈結高達37萬條。這些都助推了幾檔節目的現象級突圍。
第二,除了“總臺出品,必屬精品”,這些節目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它們創新的立足點是“守正”。讓我們來思考媒體節目的職能和意義。這個職能不排除娛樂放鬆,但這不是媒體節目的核心職能,只是低階職能。傳播學的先驅早就説過,媒體有如大海航行時的瞭望者,它要警惕、要把關、要傳遞正確的信息和價值觀。媒體是大眾觀望和理解世界的窗口,不只是新聞節目,各類節目甚至廣告都要講導向。可是我們不難聯想到,近年來的不少綜藝節目是沒有靈魂的,全靠明星和娛樂支撐,看似熱鬧非凡,甚至半夜不睡讓嘉賓錄節目,以驚險刺激、明星私人生活為賣點,但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又能留下什麼呢?娛樂至死的節目實在難當範本,只會在觀眾一時新鮮之後産生審美疲勞和空洞感,其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也有不少綜藝節目從國外引進版式,加以本土化,這也算是再造,但節目樣式可以學習,節目的靈魂卻應是主流價值觀。
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文化其實很美好,中華文化文明也燦若星河,其實都為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以總臺這幾檔創新創優節目為例,《共和國聲音日曆》這檔廣播節目借用日期相同這一線索,追溯共和國歷史上的今天發生的大事件,例如12月4日,回溯到1982年的這一天,來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通過。《故事裏的中國》對新中國的文藝經典進行梳理,禮讚文藝經典中的英雄,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評價節目是“守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之正、守革命文化之正、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正”。《中國地名大會》作為中國首檔大型國家地名文化類節目,讓觀眾看到地名背後凝聚的歷史、文化、鄉情等人文基因,弘揚民族文化,重塑大眾對地名文化的自信。《一堂好課》邀請了12個領域12門學科的12位大家,走進校園、軍營、賽場,以“露天課堂”的方式給年輕人帶來知識與思想的啟蒙。
由此可見,總臺的這些上榜節目,從根本上走對了路,找對了創新的發力點,無論是弘揚中華文化自信、不忘先烈激揚愛國精神,還是教育青年促進知識平等,都高舉“守正”的大旗,“守正”相當於1,其他創新舉措相當於0。
第三,在以守正強創新的基礎上,如何以創新促守正?有些媒體人擔心守正對於節目收視率、關注度的影響,存在二者必然衝突的誤解。總臺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實驗範本,《故事裏的中國》《中國地名大會》《一堂好課》都在其中,它們立足守正進行創新,口碑和收視實現雙贏。我們不難發現,主流價值觀其實是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的,需要持續改善的是主流文化的傳播方式和話語方式,這也需要媒體人持續思考和嘗試。從總臺這幾檔上榜節目中,我們能得到的啟發如下:一是故事是很好的溝通載體,比平鋪直敘更讓人有思考和緩衝的餘地。《故事裏的中國》將《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渴望》等諸多經典作品搬上舞臺,演繹舍生取義、自強不息、孤膽英雄的故事,用時代的語言講述過去,讓人們感同身受的重溫,銘記國家走過的道路,先輩流過的血與汗和燃燒的夢想與青春。同時,節目要創新講故事的方式,讓故事更引人入勝。《故事裏的中國》首創多舞臺空間,進行戲劇、訪談等多線並行的立體敘事,為觀眾帶來強烈的沉浸體驗;對經典作品的改編奉行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與原作品的氣質相符,如《永不消逝的電波》做成現代諜戰劇風格,《平凡的世界》做成原生態話劇。二是回歸現實,真實榜樣現身説法。我們固然喜歡故事,但真實的榜樣、真實的交流更能振奮人心。《故事裏的中國》邀請故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登臺講述,深入挖掘經典背後的真實過往。例如《永不消逝的電波》這一期節目,邀請經典角色“李俠”原型人物李白烈士的家人、戰友以及1958版電影的主演,講述他們心中的平凡英雄。節目播出後,很多年輕人發出感慨:沒想到這些作品都有真實原型,更沒想到真實的人物和故事比作品本身還要讓人欽佩!三是借助專業競賽形式,激發觀眾好奇。競賽有專業比拼的性質,可觀賞度高,將知識點融入競賽題目,可以有效激發觀眾的好奇心,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中國地名大會》雲集八方地名知識達人,70位選手過關斬將、現場答題,由淺入深普及地名知識,給一方水土起名有哪些講究?峨眉山、雲夢澤、天姥山、金陵城這些好聽的地名究竟有何淵源?這些好奇會驅動人們主動關注。四是融媒體合力傳播。除了前面所説的,在總臺的影響力之下,用戶自發在全媒體生産和節目相關的內容,節目自然也可以主動借助外力。《中國地名大會》聯合騰訊、百度等平臺打造中國地名大會在線答題專區,以線上小程序方式為節目輸送優質選手,也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打造大小屏內容互通,搶佔更多傳播陣地。五是找對信源,也就是請對嘉賓。專業領域受人尊敬的權威者説服力更強,除了明星,我們大可以有更多選擇,有更多社會標桿人物。《一堂好課》文博課主講人單霽翔説出“文物得不到保護的時候是沒有尊嚴的”,外交課主講人張維為説出“中國人要自信,中國年輕人更要自信”,與其身份相符,更能滌蕩人心,令人誠服。
只有以守正為前提,創新才能在正確的路上越走越遠,才能獲得高尚的立意,産生深遠的意義;只有以創新為抓手,主流價值才能常説常新,保持生命力,活在每個時代,深入每個人心。通過涵化,促使每個人信仰主流價值觀、主動傳播主流價值,這也是主流媒體節目創新的使命。
自然,每一個創新創優節目都各有亮點,本文只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上榜節目出發略説一二,不作全面概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高質量發展改版工作正在高效進行,涉及總臺全媒體資源,將推出數量眾多的創新節目。這次創新創優節目總臺上榜數量最多,也是總臺高質量改版的成果之一。隨著改版進程的逐步深入,總臺將實現內容佈局的全媒體重構,創新引領力升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