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文 / 尹韻公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十八大以來的這5年,輿論生態發生了歷史性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態勢取得根本性好轉。用十九大報告中的話來概括:“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
這種變化得益於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為營造一個優質的輿論環境所作出的巨大努力。首先,鐵腕反腐、嚴厲懲貪,凝聚了黨心、軍心、民心。其次,經濟建設持續推進,民生建設積極跟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進,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極大變化。再次,大國外交、強軍興軍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利比亞撤僑、“墨子”號上天、遼寧艦下水、“9·3”大閱兵振奮了民心。這些都為輿論氛圍整體向好創造了前提和條件。
媒體在這5年裏也做了很多工作,許多方面煥然一新,比如近年來比較多使用的長篇綜述型報道,創新了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形式。《輝煌中國》《永遠在路上》等高質量紀錄片都值得“點讚”。
在互聯網時代産生的新一代領導層,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下大力氣整治網絡違法違紀行為,創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以往在一些社交媒體和雜誌中猖獗的反黨反社會主義、攻擊和詆毀黨史軍史國史的言論大大減少,一些無良“大V”因違法違紀受罰。網絡戾氣大為消解,輿論形勢發生根本性扭轉。
在輿論生態變化中調整最大的是網絡媒體。網絡管理滯後於網絡實踐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特點。在管理“來不及”“跟不上”的這段時間裏,網絡會發展出一些“好品質”,也會養成一些“壞習慣”,對隨後跟進的管理不理解,感覺“不舒服”。應該看到,為了網絡空間的整體健康,好的東西應該得到發揚,但壞的習慣也應該受到約束。不只中國是這樣,在外國也是這樣。
那麼,傳媒界應如何認識和適應新的輿論生態?
第一,不管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一定要有國家和民族意識,一切行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目標為標準。
符合這一目標的,應該大力提倡;不符合這一目標的,應該自動糾正。
第二,市場經濟也應將社會責任放在首位。任何媒體的言行,一定要考慮信息發佈會給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運營商不能只顧流量和利潤,對信息所産生的負面效果裝聾作啞。
第三,人民的價值高於新聞價值。所有媒體工作者應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工作導向。在遇到爭論不休的具體問題時,依靠有政治敏感的負責人判斷拍板。
第四,媒體工作者不能任性,不能隨意,要做自我調整,及時疏解不良情緒,尤其不能有戾氣。
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一定要凝心聚力。正確的輿論導向凝聚人心,錯誤的輿論導向消解人心。在互聯網相當一段時期依然是強勢媒體的情況下,不管新的社交應用會在何時以何種形式出現,傳媒界都應當忠實忠誠地服務和服從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和事業不動搖。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