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廣告頻道 > 特別關注

詩詞大會:泛娛樂時代讓傳統文化走入生活 ——大數據全面解讀“武亦姝現象”

發佈時間: 2017年02月14日 09: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2017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網絡迅速躥紅,相關嘉賓、主持人及選手“實力圈粉”,引發了媒體、網絡用戶對“古詩詞”、“傳統文化”的廣泛熱議;尤其是2月7日決賽中復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以沉著從容的神態脫穎而出,反應迅速、出口成章、“顏值與才華齊飛”,被網友驚呼“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人民日報發文稱其“長髮披垂,柳眉鳳目,身材頎長,將一身漢服穿得飄逸出挑,詩詞儲備豐富,寫得一手好字”。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評價“詩歌的真善美是滲透到她心裏去的。武亦姝的謙遜不是裝出來的,而是有詩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裏氣定神閒的樣子,詩意就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第一章:全媒體聚焦《詩詞大會》 多渠道聚攏網絡人氣

決賽之後,新媒體各渠道對該節目及董卿、康震、武亦姝、姜聞頁等人,引發了集中的關注、報道和評論;社交平臺用戶從最初的討論武亦姝、董卿等,發展為對節目“飛花令”的設置,直至到古詩詞、傳統文化的熱議;新聞網站等網絡媒體、微信公眾號、主流視頻網站等各方面數據傳播亮眼,節目及頻道的影響力有較高的提升。作為CCTV傳統文化系列節目的一檔,《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聚集了大量人氣,網絡影響力迅速提升。

(1)“古詩詞”、“武亦姝”、“詩詞大會”成為近期網媒報道的焦點,人民日報、新華網、東方網、揚子晚報等重點新聞網站從“00後美女學霸”、“傳統文化教育”、“詩詞熱”等角度解讀這檔節目帶來的文化現象。人民日報評論“用歷史滋養'新的時間'”;新華社2月7日發文評論“天地詩心,習近平的詩詞情緣”,一天之內被轉發超過100次,帶動著人們對該節目及詩詞文化的關注。

(2)2月7日網友邊看邊議熱情高漲,當晚新浪微博熱議內容即超過1萬條,截止2月9日下午,與該節目相關的話題超過20個,主要話題累積閱讀人數超過3.2億人次,其中#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話題閱讀數超過8478.8萬人,#復旦附中女生武亦姝走紅#話題閱讀人數6600萬人,兩話題參與討論人數均超過2萬。

重點媒體官微積極參與轉發和評論。微博熱議的內容廣泛:從各選手特色到主持人再到嘉賓,每個人都“圈粉無數”。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央視影音等官微在話題聚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人民日報官微2月6日發文“關注詩詞”轉發量超過1萬條。另外,節目嘉賓酈波等人發文也引發較多關注。

(3)從微信各公眾號參與狀況來看,2月8日井噴式頻出,當天文章超過480篇;2月9日依舊超過400篇,僅這兩天微信文章閱讀數超過457萬次;整體來看,閱讀數超過10萬的文章達到22篇,而8、9兩日就佔了10篇;《中國詩詞大會》收官之後“武亦姝圈粉”及“對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的思考”在朋友圈出現了更高的關注和討論熱潮。

前期,微信相關文章以CBox央視影音、央視一套、品牌農行、央視微C等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的節目預告為主。2月3日,來自“上海全知道” 的一篇題為“實力圈粉!這個00後美少女,滿足了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的文章獲得新聞晨報、都市快報等公眾號的轉發,迅速刷爆朋友圈。2月4日-7日,各類公眾號紛紛發文聚焦“武亦姝”,傳統文化教育及古詩詞成為朋友圈熱議的焦點。這其中,人民日報、新聞晨報等重點媒體公眾號在發佈評論傳播話題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普通網民參與話題討論熱情高漲,文章閱讀量累計超過了865萬人次。

(4)《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熱議為網絡獨播平臺央視網吸引不少眼球,整體來看,第一期點擊量最高,超過33萬次;之後每期點擊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總決賽完整節目視頻點擊量超過27萬次。

除了CNTV上引發觀看熱潮外,主流視頻網站上的短視頻同樣引發多數人圍觀。騰訊視頻相關內容超過280條,累計點擊量超過5000萬次;優酷相關視頻230余條,點擊量超過103萬次;截止2月9日搜狐視頻相關短視頻點擊量超過2萬次;在B站也引發網友熱議,回看時彈幕超過4萬條。標題含“武亦姝”的短視頻成為熱門,僅時長為5.8秒的“實力圈粉!這個00後美少女滿足了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點擊量就超過2500萬次。

(5)移動客戶端APP碎片化傳播同時起到較好的傳播效果,今日頭條APP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報道有170條,相關問答30余條,其中詩詞大會、武亦姝、董卿、飛花令成熱門搜索關鍵詞。

第二章:“腹有詩書氣自華”選手不以功利讀詩  詮釋傳統文化之美

年輕女孩武亦姝不悲不喜、氣定神閒而終奪冠聚焦了大部分“眼球”,其實該節目集結了大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選手,還有主持人董卿和點評專家們,他們的才情和博學也是催生節目火爆、引發網友共鳴的重要因素。

武亦姝的“詩量儲備”與“從容淡定”最受網友好評,“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厲害了我的姝”、“攻氣十足”多見於年輕用戶對她的評價中。截止2月8日,僅關於武亦姝本人的報道文章超過1200條,微信文章426篇,在騰訊視頻、優酷、搜狐等主流視頻網站網友自動上傳內容(即UGC)中,“武亦姝”相關佔比超過20%,累積點擊量超過1500萬次。網友通過移動端搜索“武亦姝”達2.48萬次,超過人氣選手“陳更”。

《中國詩詞大會》因一群才女才子而走紅,武亦姝的“腹有詩書”、彭敏的博學、陳更的灑脫、白茹雲的樸實、王軼隆的孝道、姜聞頁的冷靜、甚至張淼淼的“囂張”等,都引起了網友甚至國人對“詩詞”的關注。而主持人董卿則因端莊得體、出口成章而吸睛無數,對節目的微博貢獻度超過了10%,微博話題#150秒重新認識董卿#閱讀量超過1400萬人次,並登上實時熱搜榜NO.1。酈波、康震、蒙曼等中國高等院校的老師們走入學生心中,成為新晉男神女神。

在豆瓣評分上,《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獲得了8.5的評分,大部分網友表示:該節目讓人感受到了中華古代詩詞之美,男女老少都不由自主參與其中,是過年期間一檔真正的闔家歡節目,稱得上是當前電視節目上的一股清流。

另外,節目立意“大會而不是大賽”受到網友們的認可和好評,飛花令的設置最得人心,相關精彩片段剪輯在網絡上獲得較多回看。從社交平臺整體口碑看,正面及中性評價達到88%,作為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創造了網絡影響力最好的成績。

第三章:高考過後不忘古詩詞  節目引發年輕網民熱烈討論與強烈共鳴

古詩詞文化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得到傳承和發揚,並引起了年輕人的強烈共鳴。微博參與用戶中,90後用戶高達55.8%(高於微博整體用戶90後48.8%的佔比),其中90後女性更是高達微博參與用戶總數的35.3%。《中國詩詞大會》成功地吸引了更多90後年輕人的關注。

微博參與用戶的省份排名前十中,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上榜。受過高等教育的微博用戶佔比最多,大學學歷以上的用戶佔近四分之三。

數據表明:參與用戶大多並非是在校高中生,而是經歷過高考洗禮的90後。這樣的結果也預示著在經歷了高考這一大關之後,仍有許多年輕人沒有放棄對詩歌的嚮往和對詩詞的熱愛。在真人秀等明星熱潮不斷襲來之際,以文化為題材的節目需要在充分了解用戶的前提下挖掘更好的內容和形式,吸引更多90後年輕人進行有效傳播。

第四章:關於文化類綜藝節目趨勢的思考

作為一檔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詩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春節假期後突然爆紅,成為了2017年第一個由中央電視臺打造的爆款節目,社會普遍認可,人們從中再次領略到傳統文化之美、詩詞歌賦之美,認識到傳統文化精華足以如此打動人心,給予心靈啟迪和精神享受。

這樣一檔節目成為新爆款,是順應了時代的趨勢,也給了中國電視媒體很多啟發:

一是文化類綜藝節目正在發力崛起

《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等一批文化類節目的持續堅守使得文化類節目終於形成了爆髮式的影響,隨著國家推動“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力度的加強,2017年電視媒體上文化類節目崛起可期。

近年來,各種以明星為賣點的真人秀類節目火遍中國,但高昂的成本和雷同的模式讓觀眾感到了一些審美疲勞,“小清新”似的文化類節目則正好填補了國人對提升文化素養需求的空缺。《中國詩詞大會》既有養分,又能愉悅身心,節目定位和設置、選手的情懷和故事都引發了大家精神上的共鳴,爆紅成為了一種必然。

當然,傳統文化類節目畢竟只是當前多元化節目傳播的一個類型,更多不同類型的優秀內容仍待被挖掘,《中國詩詞大會》的爆紅,只是印證了一個道理:民族的、傳統的、主旋律的節目內容大有可為。

二是中國電視節目內容將實現審美回歸

曾經一板一眼、字正腔圓的中國電視由於觀眾的“審美疲勞”,導致逐漸失去市場,而以“折騰明星”為賣點的真人秀成為主流,“網絡審醜”成為一種常態,網紅人物大紅其道。

2017年伊始,《中國詩詞大會》實現爆紅,以武亦姝為代表的“素人”普遍形象氣質清新脫俗、優雅開朗,舉止表現從容淡定、真實親切,不以打鬧為賣點,不以場外話題推動關注。網絡對他們的熱議和關注,表明中國電視觀眾和網民正在實現審美回歸。

中國觀眾和網民整體的審美情趣達到了新的水平,不做作、真實自然、正能量的人物將更受歡迎,這對注重節目內容品質者是利好。

三是原創模式將進入爆款頻出時代

中國電視創新已經進入了一個深水區,爆款節目打造只靠引進模式的階段已經過去,注重原創、內涵、素人參與的綜藝成為了節目製作的主流。通過大數據對《中國詩詞大會》的分析,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爆款成長新公式:“優秀的原創模式+時代主題+群體出彩人物+核心引爆點+新媒體融合傳播”。

爆款一定要切合社會關注的話題,響應人們內心的呼喚,它需要一個優秀的製作團隊,一種卓越的表現形式,以及一大群真實鮮活、才華橫溢的人物,才能激活觀眾、調動觀眾、愉悅觀眾,讓觀眾發自內心的自發傳播、互動和討論。簡言之,在融合傳播的時代,爆款誕生於觀眾自發的熱愛。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