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發佈會

“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綜述

發佈時間: 2013年01月12日 08: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附件

10名“最美鄉村醫生”主要事跡:
居馬泰——新疆特克斯縣的鄉村醫生的居馬泰所在衞生室四週高山環繞,地勢陡峭,每年有無數羊、馬從路上滑落山崖。2200平方公里的冬季牧場,他是唯一的醫生,居馬泰在這裡一幹就是20年。走懸崖、翻雪山、溜索、過冰河,在這條“魔鬼路”上,無數次遇險。央視記者採訪時,居馬泰正冒着生命危險轉診一名8個月大的嬰兒。記者用鏡頭記錄了他是如何翻越“魔鬼路”,用瀕臨極限的體力,艱難跋涉兩天兩夜,守護弱小生命的全過程。20年,居馬泰就這樣轉診出92位病人,用生命守護着牧區1500多戶農牧民的生命健康。


鐘晶——貴州省的鄉村醫生鐘晶,曾是一位省人民醫院的80後的女醫生。在去丈夫工作的龍場鎮探親時,發現當地風濕病、兒科、婦科疾病的發病率高,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2008年鐘晶辭去省城的工作,用2萬元積蓄,在龍場鎮龍河村建起了診所,紮根在農村。丈夫調離龍場鎮後,她選擇了獨自留下,與丈夫、孩子、父母四地分居,照顧“空心村”的老人們。她走村串寨,為全村4000多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她把村裏的老人當成自家長輩照顧,村裏的長者也把她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他們會目送鐘晶的背影安全下山,會在夜晚陪伴鐘晶走夜路,會在去世前的最後時刻念叨這個女醫生的名字,還把鐘晶的故事寫成歌傳唱。


李前峰——廣西橫縣大浪村的李前峰家中五代行醫,衛校畢業後,他在家鄉六景鎮開了診所,收入相當不錯。可當他聽説鎮裏個有2300多人的村子一直沒有村醫,毅然來到這裡,成為50年來大浪村的第一位村醫。大浪村的村民散居於幾座山上,山路崎嶇不便。李前峰就挑着40多斤的擔子,走村串戶為鄉親們看病。他把手機號寫在診所大門上,病人求助時隨叫隨到。由於勞累過度,李前峰患上了嚴重的尿毒症,他瞞着家人和鄉親,挂着透析袋,依舊挑着擔子進山巡診。鄉親們知道李前鋒的病情後,自發為他捐錢捐物,聯名寫信向媒體求助。在大家的幫助下,北京一家醫院免費為李前峰做了腎移植手術。術後兩個月,李前峰再次回到大浪村,繼續挑着扁擔,一頭裝村民的藥,一頭裝着木薯和自己吃的藥,繼續做鄉親們隨叫隨到的鄉間“120”。
張振江——安徽省的張振江醫生服務的村民,因上世紀90年代賣血而感染艾滋病。因為害怕被傳染,很多村民紛紛搬出了村子,但張振江毅然選擇留下,照顧艾滋病患者。十多年來,他堅持守護24名艾滋病人。當地有位女村民感染艾滋病多年,在張振江的幫助下身體狀態無恙,並與一位身體健康的村民結了婚。張振江帶她進行了母嬰阻斷,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張振江對病人永遠沒有歧視、沒有放棄,那些當年被判定只有5-8年壽命的患者,在他的守護下,已經成功的生活了20多年。


洛松江村——洛松江村是西藏邊壩縣沙丁鄉衞生院僅有的一名鄉村醫生,是沙丁鄉3000多農牧民的健康守護者。他行醫的地區方圓68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0多米,怒江環繞,山高谷深。洛松江村巡診的村與村之間不通路,只能靠騎馬或步行,走懸崖、翻雪山,風餐露宿,惡劣的地理環境多次給他帶來生與死的考驗。洛松江村每次出診,一個村往往要給100多人檢查身體,工作強度大,還經常吃不上飯,導致他身體虛弱,多次胃出血。鄉里農牧民生了病,他比誰都着急,但自己胃出血,他一直都沒顧得上好好治療。洛松江村多次放棄進城就業的好機會,安於清貧,紮根農村,無怨無悔地為當地農牧民奉獻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熱忱。


謝愛娥、何太瑜——湖北省洪湖市船頭咀村的謝愛娥和丈夫何太瑜,20年前來到由170艘船組成的水上村莊--船頭咀村,成為村裏的鄉村醫生。在距離陸地60多公里的船上衞生室,他們忍受着寂寞,守護着漁村600多口人的健康。謝愛娥不會游泳,但為了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孩子檢查身體,她每週都有三四天要劃着小船頂着風浪出診。到了冬季,她用棍子戳試着剛剛結冰的湖面,冒着落入冰窟窿的危險堅持巡診。遇到水災的時候,洪湖變成一片巨大的泥沼,但只要病人需要,謝愛娥就會在沒過大腿的沼澤中跋涉幾個小時。謝愛娥夫婦始終像對待親人一樣,用最細緻的關愛撫慰患者,他們自己卻一直過着最“清貧”的生活,衞生室下面十平方米陰暗潮濕的船艙就是他們的家,一住就是二十年。夫婦倆的無私奉獻得到了村民最質樸的愛戴。


陳凡經——江西省新建縣南礬鄉是陳凡經的家鄉,這裡也是血吸蟲病重災區,被稱為“瘟神島”。目睹了父親以及許多鄉親因患血吸蟲病失去生命的慘狀,1975年,陳凡經成為這裡的一名鄉村醫生。南磯鄉湖水裏暗藏釘螺,是血吸蟲病的傳染源,鄉里漁民捕魚難免接觸疫水。為控制傳染源,他定期挨家挨戶對居民採血樣,取大便化驗。取大便樣本,村民們怕臟不願自己動手,陳凡經都親自動手操作,陳凡經也因此反復感染血吸蟲病。當地衞生局和陳凡經所在醫院曾多次要求他撤離疫區養病,都被他拒絕。陳凡經的辦公室裏挂着一張自寫的人生格言格:“兢兢業業地做好工作,認認真真地履行好職責。”正是這個信念,讓他在南磯鄉一幹就是37年,他堅信,在崗位多堅守一分鐘,島上的漁民就會多一分安全感。


王布和——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的王布和出生在一個貧困的牧民家庭,8歲時父親得了感冒,因家裏貧窮治不起病過早離開人世,這讓王布和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當個好大夫,讓沒錢的患者也能看得起病。王布和為幫病人省錢,專門買車,到火車站接送病人。對生活有困難的患者,王布和不僅不收錢,還經常送路費,有些患者甚至在他的診所免費吃住了三四年,直到病好才離開。20餘年的時間裏,他一共接待、救治了60余萬病人。由於病人多,王布和每天早上4點多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可他依然堅持每個月巡診,給村裏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送診送藥。在政府和紅十字會幫助下,王布和的診所被擴建成為全國最大的村醫院,有600多個床位,每天最多只收5元,大量的貧困患者得到了醫治。


周月華——重慶市柳蔭鎮西河村的周月華醫生,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無法正常行走,但憑着執着,周月華考進了衛校。1994年,周月華衛校畢業,回到西河村開辦了一家診所,當上了鄉村醫生。進藥不方便,爸爸和哥哥就擔着籮筐到市區去挑;出診走得慢,周月華就手腳並用在山路上爬。有一次剛從海南打工回來的小夥子艾起看到了正在出診的周月華,被她身殘志堅,護佑村民健康的精神深深打動,最終用一句“背你一輩子”的承諾打動了周月華。這些年來,周月華在丈夫的背上走遍了家鄉方圓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嶺,每年診治病人近3000人次,為轄區近5000村民送去了醫療服務和健康知識。
鄧前堆——雲南省福貢縣是國家貧困縣,拉馬底村的鄉村醫生鄧前堆和村民一樣,只能靠“溜江索道”往來怒江兩岸。索道全長100多米,距江面有30米。為給村民治病,鄧前堆在這條索道上來來往往已28年,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索道醫生。鄧前堆為鄉親們治病,不管本村外村,隨喊隨到,用簡陋的醫療設備換來了無數村民的健康,28年從未發生過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在鄧前堆的努力下,拉馬底村計劃免疫建卡、建證率達100%,接種率達98%,孕産婦住院分娩率達90%以上。鄧前堆還通過各種途徑努力解決散居怒江兩岸村民們的交通問題,在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拉馬底村的大橋 —“連心橋”於2011年11月23日正式通車。一個人,一條繩索,28年,鄧前堆用堅守換來了百姓的健康,也結束了拉馬底村百姓“溜索過江”的歷史。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