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首頁 | 民間布藝 | 民間剪紙 | 面花禮饃 | 民間皮影 | 民間瓷繪 | 民間玩具 | 民間畫  
安塞農民畫
 中國的“農民畫”正式被提出來是1958年在江蘇邳縣,不久,各地的農民畫接踵而起,現已遍及全國,並改稱為“現代民間繪畫”。
    在眾多的農民畫作者中,陜北的農民畫造型大都從傳統民間美術中借鑒,再結合她們的想像所創作的,更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也可以説,那些對剪紙、面花、刺繡掌握熟練的農村婦女,放下手中的針線、剪刀而拿起毛筆調弄丹青時,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工具和方式而已。她們所畫的仍是長期傳統藝術的積存,加上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種從心底爆發出來的火花,在民間造型法則的引導下,其創作不只是自由的感情流暢和發揮,而且絕對與專業畫家們從思維方式到表現手法全屬兩樣、別有洞天。這些作品不造作、不扭捏、不無病呻吟,而全是純正的真、善、美流露。
    陜北地區的農民畫(包括安塞縣)比其他地區的農民畫更能與傳統的民間造型和傳統觀念相銜接,同時又具有新的創造、新的時代精神。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點的農民畫,但有一點,中國陜北的農民畫絕對不同於其他農民畫,那就是傳統文化內涵與原始藝術造型的傳承聯絡。比如安塞農民畫中所描繪的魚、猴、雞、羊等造型,與母體藝術中的剪紙、面花、刺繡以及布製品裏表現的魚、雞、猴等均極相似。雖然陜北農民畫通過那些傳統造型都在體現新構思的情節,但是他們脫離不開古老的傳統陰陽等觀念。這種強烈的特殊文化內涵,構成了陜北農民畫的獨特風格。(摘自《民間,黃河》)
高密撲灰年畫
"> " class=text>撲灰年畫又稱“抹畫子”,以其起稿方法而得名。這種年畫,由明代算起已發展幾百年了,是山東高密地區民間春節上市的特有的品種。它不同於一般的年畫,共分兩種:一種是全用手繪的,另一種是半印半畫的。手繪的是以柳枝燒制的炭條描繪粉稿(粉本),然後撲抹在要畫的白紙上,一次可撲百張,因而縮短起稿的時間,提高繪製效率。在粉罩手臉、敷彩勾線開眉眼、涮花(或磕鹹菜模花)、描金之後,于重點部分如頭髮、衣服涂上一層明油(即酒精松香液、蛋白或骨膠水),或者局部描金,使畫面光彩奪目。現在高密能畫撲灰年畫的藝人已是人老藝衰,少者不為,已瀕於絕滅的境況。
    撲灰年畫有鮮明的地方風格,與其他地區的年畫不同,既區別於附近的濰坊楊家埠,又不同於天津的楊柳青和蘇州的桃花塢。它的題材大都以美女、娃娃為題,描繪日常生活中的情節,記錄了明清和民國初年人民的風情習俗,以大挂子、大橫披、大小條屏等畫幅為主要形式。撲灰年畫既吸收了民間木版年畫的表現技巧,又兼顧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逐漸形成以人物為主的表現手法,頗受中下層人民的歡迎。從清代中期到民國初年是撲灰年畫的高峰期,一直與當地的木版印刷年畫並駕齊驅。
    撲灰年畫的生産地只有山東高密,由於製作地區不普遍、製作方式複雜和運用手繪,它不可能像木版年畫製版印刷的數量那麼多,因而它的保存更加困難。今天能收集到一幅撲灰年畫,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密縣文化館收集保存了一批撲灰年畫,十分寶貴和重要。(摘自《民間,黃河》)
濰坊年畫
"> " class=text>由於地理環境的促成,逐漸在全國形成幾大木版畫商埠。河北有楊柳青和武強,江蘇有桃花塢,山東有濰坊楊家埠。其中唯獨楊家埠木版畫是以家族姓氏為集中點的産地。到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楊家埠木版畫作坊普及繁榮到了“畫店百家,年畫千種”的盛況。在製版的題材上也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邪,儒、道、釋所尊崇的仙、佛、聖者、天神地等幾乎全部包囊;而吉祥富貴、娃娃美女,戲曲故事,神話傳説,男耕女織、人情世態,山水花鳥、瑞獸祥禽也應有盡有。在年畫形式上分為大門畫、房門畫、屋門畫、炕頭畫;又分為橫批、豎批、方貢箋、毛方子以及裝飾堂屋的中室、條屏、裱屏等無所不包。除了在本省之內發行,甚至在蘇北、安徽、湖北、內蒙古、東北三省都有市場。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始、盛、落的發展過程,民間木版畫也不例外。中國民間木版畫威振數百年之後,開始衰落以至於式微了。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一、國外新印刷術的引進,機械印刷佔優勢的衝擊;二、社會的變革及戰事的動蕩,導致民生凋敝;三、民俗的變異、思想意識的激變。
    山東濰坊木版畫與其他地區一樣,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蕭條之路。雖然如此,中國民間木版畫在歷史上曾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它伴隨著民俗節令,數百年來給人們帶來美好的希望和吉祥等心理慰藉,以及美化生活環境,確是不爭之實。(摘自《民間,黃河》)
安塞炕圍畫
"> " class=text>黃河流域的住宅,不論是瓦房、草房、平房或是西北地區的窯洞都是砌土炕。炕周圍的土墻一般以糊紙或抹油漆來裝飾,這些裝飾畫叫做“炕圍畫”。
    這次我隨中央電視臺在安塞錄製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腰鼓秧歌鏡頭時,晚上被介紹到一戶鐘姓農家過夜。窯洞裏的光線太暗,點了一盞小油燈,只能照亮眼前物象。當我們在一鋪炕上準備脫衣鑽被窩時,我定睛向墻上看去,延續的炕圍畫在朦朧中出現。我快將油燈往前舉起,不禁震驚了。這是一組少見的炕圍畫精品!是民間手繪的,勾墨線,著淡色,最後涂了一層清油,油色因變黃,將畫面統一在一種既古樸又高雅的色調中。畫是由傳統的民間美術題材組成的:魚、蓮、貴子、雲勾花紋以及牛、羊、龍、鳳,疏密相間,搭配得當,精彩之極。原來炕圍畫就是房主鍾大娘所繪。她看到我們興奮的樣子十分藐視,因為她對自己的作品並不滿意,認為這個水平不該引起北京來的人如此讚賞,也就是説她還能畫出比這更好的作品來。
    炕圍畫是北方民間結合生存環境的一種自然裝飾的發明創造,它是多種多樣的。真正以手繪製作而成的很少,尤其是由農民自己畫而不是由工匠描繪的。其實它是一種獨立的文化藝術,應該有人專門收集考察。中國的文化層太厚、太大,人們還不可能把視線集中在民間的炕頭上。可惜的是當人們開始醒悟,著手研究時,炕圍畫已由於民宅現代化的衝擊而日漸消失。(摘自《民間,黃河》)
鳳翔木版年畫
"> " class=text>據考證,鳳翔在明正德二年(1507)以前,已有十戶左右以製作木版畫為副業,距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曆史。到了清末民初,鳳翔縣周圍的木版畫畫局已有十幾家,而農家作坊也發展到百餘家。
    鳳翔木版畫在原料上,由原用刺白粉的四川土産竹黃紙、傳統礦物、植物顏料,慢慢改用手工連史紙、機制白紙和進口的化學酸、鹼性顏料。它吸收了其他省木版畫的優良傳統,又吸取了漢唐壁畫、石刻及古代繡像插圖、秦腔的身段造型,結合民俗需要和人們的審美趣味,再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加工創造,逐漸形成鳳翔木版畫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它贏得廣大農民的喜愛,成為春節必備的年貨,是百姓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鳳翔木版畫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畫稿、雕版到印刷都是鄉人親自動手;其中包括請鄉村廟宇畫匠設計操作。它緊密配合民俗和農民的喜好,樸實大氣,刻線剛強有力,色彩簡練明快。鳳翔木版畫與其他地區民間畫局作坊的作品一樣,首先製作和經營的是門神、灶王、土地神、天地爺、穀雨節氣畫等;然後發展到墻畫(年畫)、窗花畫;再配合傳統迷信的各種灶馬、紙牌、“箱底畫”、神符法咒畫等,品種繁多,應有盡有。
    在技法上,由印墨線手工染色,慢慢改變發展成全部套版印刷,並且粗細貨俱全。門畫分大、中、小門神,灶王神有單灶、雙灶神;花瓶、燈籠灶多為貧苦人家張貼;墻畫有橫、豎頁,分大、中、小三型,都是喜氣吉利、祛邪保平安、招財進寶、貴子滿堂等逗人喜愛的花樣題材。(摘自《民間,黃河》)
朱仙鎮年畫
"> " class=text>在宋代,朱仙鎮生産木版畫已享盛名。據李步青、廉方編寫的《岳飛與朱仙鎮》中談朱仙鎮木版畫:“紅紙、門神係舊習過新年之消用物,為鎮中最著名之特産,往昔盛時,業此者三百餘家,出品盛銷于臨近各省,大有獨佔市場之勢。”
    應該説朱仙鎮的木版畫生産,比後來興起的幾大木版畫商埠的歷史早得多。分析現存的朱仙鎮木版畫特色,不僅民間味十足,造型與線刻也很拙樸飽滿,而且畫面充滿了精悍有力的感覺,與中原人民所具有的憨厚、耿直、質樸無華的氣質相吻合。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曾對河南朱仙鎮木刻畫作過評論:“朱仙鎮的木刻畫樸實、不染脂粉,人物沒有媚態,色彩濃重,很有鄉土味,具有北方年畫的獨有特色。”魯迅生前很喜愛木刻畫,尤其民間木版年畫。在他收藏的四十三幅民間年畫中,朱仙鎮年畫佔了十二幅。河南木版畫産地,還有盧氏縣、週口縣、汝南、和嘉、正陽等地,自古以來都有木版畫作坊,只是朱仙鎮由於各種原因,形成了河南木版畫的代表産地。(摘自《民間,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