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
【人大現場同學】中文系同學:我是中文系的,我想跟劉主任交流一下,剛才我有三個想法不巧被劉主任説了一個,現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專家的意見太多了,群眾參與性太少,這樣有點不足。我個人認為,在節目製作的同時,既然是評論類節目就應該強調群眾性,專家意見雖然權威,但是缺少群眾參與是不完整的。第二點我們作為一個主流媒體,是不是應該注意它的錯別字,因為我是學中文的,對錯別字特別敏感,比如我在看週六的《對話》節目的時候,一開始就看到了一個錯別字,光榮的“榮”寫成了面容的“容”,這一點我覺得寫在國家大臺是不應該的。第三點,我想説現在作為我們的電視,關注精英或者是關注一些先進的文化,但有沒有關注到我們這些弱勢,把更多的一些目光轉移到弱勢和大多數的貧困人口上來來呢?因為在中國有很多的打工者、下崗者和生活困難者,我們能不能給他們更多的關注,多開闢一些公益類的欄目,或者乾脆開一個公益頻道,實行網上的捐贈,和捐贈到達的通知,以及相關的反饋信息呢。這是我個人的三個意見,謝謝!
【CCTV.com負責人 劉連喜】首先感謝這位同學給中央電視臺以及對中央電視臺節目的關心,雖然剛才提出了個人的意見,我覺得也是出於對電視的愛護,在這兒我表示感謝,也要進行自我檢討,因為這説明我們工作當中還有需要努力和改進的方向。
我覺得這個同學提到的另外一個觀點我非常贊成,因為我也來自農村,老家是江蘇沛縣。我們都是從農村考學考出來的,而中國是一個農業的國家,我覺得真正能代表大多數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們辦中國電視的一個宗旨,所以我就想到毛澤東説過的一句話:“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剛才涂老師也説了關於話語權的問題,應該更多的反映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的意見和建議,而不能簡單的集中在幾個所謂的精英身上,我覺得非常好,實際從中央領導也開始提倡三貼近,“電視和新聞要挺進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這個一直是努力的方向,至於説現在做到了沒有,做到什麼程度,我覺得這取決於媒體從業者的各方面的修養,他的政治判斷力,他的專業素養,他對生活的熟悉程度,以及對受眾的感情。這一點確實在進入到社會市場化以後,它的價值觀念和判斷標準發生了一些變化,我覺得這應該引起我們媒體從業者的思考,當然這個問題不光是在媒體領域,在社會的一切領域,包括在校園裏面都存在,所以這個應該是我們引起注意的,作為媒體工作者,我們今後應該更多的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做一些公益性的事業和服務,為更多的人來服務,謝謝!
【人大現場同學】現場同學:這個媒體做成人民媒體,但是我們現在媒體要面對市場,就要面對受眾,所以我們很多節目更多的定位,是消費能力較高的受眾和文化水平較高的受眾,相對來説對農民和弱勢群體,他們怎麼辦?
【CCTV.com負責人 劉連喜】剛才這位同學提的問題確實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一直在探討和研究的問題,關於文化,什麼樣的人真正有文化,是不是上過大學的人才真正有文化,而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就沒有文化?這有不同的判斷標準。但是我認為,一切媒體都是傳播信息的,信息再進行提煉就構成知識,知識提煉構成文化,文化提煉構成智慧、思想。所以我覺得出現了四種媒體形態: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所以我覺得一切媒體都是傳播信息和傳播文化的,這裡的問題就是向誰傳播,過去我們曾經提到“為人民服務”。所以我們這個媒體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媒體是人民的。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所以這個媒體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現在社會實行市場經濟,某種情況下就是講究金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他自身的生存,他服務的對象開始發生變化,所以現在的媒體有不同的服務層面、服務對象,我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怎麼來處理好和受眾的關係?這個確實是非常難的課題。比如媒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
實際上在我們媒體當中已經出現了不良的傾向,要麼不講究經濟效益,要麼就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喪失了社會責任。作為中央電視臺央視國際網絡,包括今天的活動“大學生談電視”能夠走進校園,我們也是希望能夠給更多的人提供一個話語空間,讓他們表達自己的願望和建議。在我們《電視批判》欄目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邀請國內將近200位專家學者進行探討。明年我們準備進行農民談電視,準備走進農村。而且我還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央視國際網絡已經籌備,即將開辦一個網上的農業頻道,專門為9億農民服務。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上第一個農業頻道,這是我們在做的工作,我們即將開播了。